二是去除杂质:大米中的杂质(如草籽、杂草、枯萎的谷粒、穗茎、叶子、稻草等)。)含水量高、细菌数量多、呼吸强度大,是安全储存的隐患。收获后,应及时清除杂质,将杂质含量降至0.5%以下。三是通风降温:水稻收割时,温度相对较高,堆积在粮堆中的热量难以消散,容易产生热量,导致粮堆结露发霉。在大米储存期间,应及时检查和测量粮食温度。当粮温比外界温度高5℃时,必须及时堆垛、出风、冷却处
粮库门厂

二是去除杂质:大米中的杂质(如草籽、杂草、枯萎的谷粒、穗茎、叶子、稻草等)。)含水量高、细菌数量多、呼吸强度大,是安全储存的隐患。收获后,应及时清除杂质,将杂质含量降至0.5%以下。
三是通风降温:水稻收割时,温度相对较高,堆积在粮堆中的热量难以消散,容易产生热量,导致粮堆结露发霉。在大米储存期间,应及时检查和测量粮食温度。当粮温比外界温度高5℃时,必须及时堆垛、出风、冷却处理。
大米安全储藏注意事项新收获的大米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由于自身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和害虫生活活动的影响,粮堆中经常出现发热、发黄、霉变和发芽现象,导致稻米劣变和损失。
对科技储粮缺乏认识。粮食市场开放后,大多数收储企业在搞活管理和科学储粮之间形成了对立,强调管理,减少投资。一些企业虽然在科学储粮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只求形式,不求效果。他们认为科学的谷物储存“浪费人力和金钱”,而且太麻烦,害怕花钱。在冬季通风降温工作中,一些企业更多考虑电费支出,通风时间和频率不能满足要求,影响降温效果。在推进“双低”或“三低”储粮工作中,一些企业强调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工作标准低。仓库设施和设备严重老化。自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建设了一批新的粮仓,仓储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基层粮库的仓库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它们类似于苏联式的仓库和简易平房仓库。这些设施又旧又简陋,只能保证谷物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性、地面防潮等条件较差,储粮新技术难以应用。此外,这些企业效益差,根本得不到资金进行改造,成为推广科技储粮新技术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粮食储藏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储藏的粮食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机械通风、流通熏蒸、粮食冷却和粮情监测的“四位一体”储粮技术已在各地的粮库、地方各级粮库和粮食加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储粮防霉保鲜和病虫害防治问题。据估计,采用这一技术后,储备粮的损失率从4%下降到1%以下,适当储存率从70%上升到99%,储存的粮食化学品使用量下降了80%。粮食仓储的无缝监管是保证粮食仓储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