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预处理温度对厌氧颗粒污泥发酵产氢的影响
为消除发酵生物制氢系统接种污泥中的耗氢菌,加速系统的启动进程并提高产氢效能,以啤酒厂废水处理车间的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通过间歇发酵试验,探讨了经65、80、95、110、121℃处理后的污泥的产氢特性。葡萄糖间歇发酵试验证明,在初始pH 7.0、葡萄糖浓度10000 mg.L-1、污泥接种量2 g MLVSS.L-1等条件下,由
厌氧污泥公司

不同预处理温度对厌氧颗粒污泥发酵产氢的影响
为消除发酵生物制氢系统接种污泥中的耗氢菌,加速系统的启动进程并提高产氢效能,以啤酒厂废水处理车间的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通过间歇发酵试验,探讨了经65、80、95、110、121℃处理后的污泥的产氢特性。葡萄糖间歇发酵试验证明,在初始pH 7.0、葡萄糖浓度10000 mg.L-1、污泥接种量2 g MLVSS.L-1等条件下,由热处理后的活性污泥构建的发酵系统,其产氢量均大于未经处理的活性污泥系统。其中,经95℃处理过的厌氧活性污泥具有更高的发酵产氢性能,在120 h的发酵过程中,其累积产氢量为133.47 ml,污泥的比产氢率为15.93 mmol H2.(g MLVSS-1),葡萄糖的氢气转化率达到1.40 mol.mol-1。尽管处理温度不同,污泥发酵葡萄糖的液相末端产物中均以丁酸和乙1酸为主,表现为丁酸型发酵。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利用F ISH、RTQ 2PCR和DGGE等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产甲1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优势古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表明:颗粒污泥中真细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外层,古细菌则主要分布在内层;古细菌含量真细菌,但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的增加以及运行 时间的延长,真细菌1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而古细菌1种群结构则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占优势的古细菌1种类逐渐减少,主要包括甲1烷微粒菌 (Methanocorp uscu l um)、甲1烷杆1菌(Methanobacterium)和甲1烷髦毛菌等。
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
颗粒化过程是单一分散厌氧微生物聚集生长成颗粒污泥的过程 ,是一个复杂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 ,影响因素很多。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由多个阶段组成:
(1) 细菌与基体(可以是细菌 ,也可以是有机、无机材料) 的吸引粘连过程 ;
(2) 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 ;
(3) 成熟污泥的形成。
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的颗粒污泥 ,在形态特性、微生物相组成、污泥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颗粒污泥结构模型和形成机制 ,这说明了颗粒化过程的复杂性。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