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依托云计算技术构建、利用互联网将各种广域异构计算资源整合,以形成一个抽象的、虚拟的和可动态扩展的计算资源池,再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按需提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等服务。目前已租用广电11条防汛业务专线网,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信息传输、信息发布、公文流转、联网办公等防汛联机管理。系统可以对污水处理企业的进、产、排三个主要环节进行监控,将下
智慧水务系统

武汉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依托云计算技术构建、利用互联网将各种广域异构计算资源整合,以形成一个抽象的、虚拟的和可动态扩展的计算资源池,再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按需提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等服务。目前已租用广电11条防汛业务专线网,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信息传输、信息发布、公文流转、联网办公等防汛联机管理。系统可以对污水处理企业的进、产、排三个主要环节进行监控,将下属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水量、水位、水质、电耗、药耗、设备状态等信息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处理,建立各个环节的相互规约模型,分析生产环节水、电、药的消耗与处理水排水、生产、排放之间的隐含关系找出污水处理厂的优化生产过程管理方案,实现对污水处理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与精细化管理,达到规范管理、节能降耗、减员增效的目的。
在信息采集方面,已建成雨量站63个,水文站32个;建成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站点99个,可监控全市主要供水主干管的PH值、压力、浊度及总氯,建成10座污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点23个,整合投资和社会BOT模式新建的8座污水处理厂、1个再生水厂的17个水质在线监测站数据,将全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数据(COD、氨氮、HP、总磷等)纳入统一监管;建成视频监视点118个,并通过共享市交1通部门的视频资源,可对全市中型水库、重点海堤、特区内主要河道和城区易涝易浸点进行实时监控。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局早已通过省水利专网、市政务内外网形成了连通省、市、区,包括省水利厅、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气象局、各区水务局和三防办及大部分局属单位的网络系统,并在2012年重点加强与局属单位的网络互联及省水利政务外网的拓展工作。2012年已完成市大鹏水源工程管理处、市北部水源工程管理处、市西丽水库管理处等7家局属事业单位的内网接入工作,正在开展将各区三防部门接入省水利专网的建设工作。该系统的建设极为必要,它即可以为决策机构的领导提供道路积水的实时信息,也为市政排水调度管理机构提供支持,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出行指南。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我局已建成了水雨情、水资源、气象、基础工情、供水水质、污水水质、水土保持、政务信息和视频资源为一体的水务基础数据库,实现水务数据资源“一数据一源”;建成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对内完成与局属单位间的水雨情数据、水质数据和视频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对外实现了市气象局的雨情数据交换,与省水利厅、市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资源的共享,并利用深圳市统一建设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市监察局、市行政服务大厅、市府办1公厅间的行政审批、信息公开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2]
按需分配管网调度改变过去传统方法,物联网智能水务让管网调度更科学更高效。目前,已建成所辖泵站的自动化监视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等相关业务。打开管网优化调度系统操作平台,就能清楚地看到全县各区域的供水和用水情况,它可以根据监测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对用水量进行预测,产生优化调度方案,辅助调度人员决策采用何种优化调度方案,保障用户用水。打个比方说,如某个区域在某时段的用水量大,而另一个区域在这个时段却用水量小,这套系统可清楚显示,并实现动态调度。
这就大大提高了调度优化效率。管网优化调度系统为水的高效、科学调度提供技术支撑,为管网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此次实施的物联网智能水务项目,是“智慧双流”的结构体系下的功能模块之一,它包含水资源评价、水质监测与管理、供排水管理、防汛抗旱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