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肿腿蜂形态特征
1、成虫
雌蜂体长3mm~4mm,分无翅和有翅两型。头、中胸、腹部及腿节膨大部分为黑色,后胸为深黄褐色;触角、胫节末端及跗节为黄褐色;头扁平,长椭圆形,前口式;触角13节,基部两节及末节较长;前胸比头部稍长,后胸逐渐收狭;前足腿节膨大呈纺锤形,足胫节末端有2个大刺;跗节5节,第5节较长,末端有2爪。有翅型前、中、后胸均为黑色,翅比腹部短1/3,前翅亚前缘室与中室
天敌花绒寄甲使用方法
管氏肿腿蜂形态特征
1、成虫
雌蜂体长3mm~4mm,分无翅和有翅两型。头、中胸、腹部及腿节膨大部分为黑色,后胸为深黄褐色;触角、胫节末端及跗节为黄褐色;头扁平,长椭圆形,前口式;触角13节,基部两节及末节较长;前胸比头部稍长,后胸逐渐收狭;前足腿节膨大呈纺锤形,足胫节末端有2个大刺;跗节5节,第5节较长,末端有2爪。有翅型前、中、后胸均为黑色,翅比腹部短1/3,前翅亚前缘室与中室等长,无肘室,径室及翅痣中室后方之脉与基脉相重叠,前缘室虽关闭但其顶端下面有一开口,这些特征是肿腿蜂属所具有的特征。雄蜂体长2-3mm,亦分有翅和无翅两型,但97.2%的雄蜂为有翅型。体色黑,腹部长椭圆形,腹末钝圆,有翅型的翅与腹末等长或伸出腹末之外。
2、卵
乳白色,透明,长卵形,长0.3mm左右,宽0.1mm左右。
3、幼虫
黄白色,体长3mm~4mm,头尾部细尖。
4、蛹
离蛹,蛹初期为乳白色,羽1化前为黑褐色,外结白茧,长4mm~4.5mm。
在林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生产中应用肿腿蜂开展过防治的害虫有:青杨天牛、松褐天牛、双条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光肩星天牛、栗山天牛、云斑天牛、星天牛等。对小型天牛效果好,对大型天牛效果防治如掌握适当的放蜂期和放蜂量,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管氏肿腿蜂寄生的害虫种类很多,初步统计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3目22科50余种昆虫,其中天牛类寄主占20余种。主要害虫有: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松褐天牛、青杨天牛、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光肩星天牛A.glabripennis (Motsch)、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咖啡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 White、锯花天牛Apatophysis sinica (Semenor Tian Shan skii)、菊天牛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玫瑰多带天牛Polyzonusf asciatus (Fabr)、梨眼天牛Bacchisa fortunei Thomson、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等。
瓢虫按食性划分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虫(Illeis koebelei)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植食性
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斑点。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
波氏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台湾兰屿。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