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
等离子自动焊制造厂
1951年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等离子弧的电离度较钨极氩弧更高,因此稳定性好。外界气流和磁场对等离子弧的影响较小,不易发生电弧偏吹和漂移现象。焊接电流在10A以下时,一般的钨极氩弧很难稳定,常产生电弧漂移,指向性也常受到破坏。而采用微束等离子弧,当电流小至0.1A时,等离子弧仍可稳定燃烧,指向性和挺度均好。这些特性在用小电流焊接极薄焊件时特别有利
氧化物熔点高和粘滞性大的材料。等离子弧切割过程不是依靠氧化反应,而是靠熔化来切割工件的。等离子弧的温度高(可达50000K),目前所有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都能被等离子弧熔化,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比氧气切割要大得多。 用于金属材料切割,采用非转移弧,既可用于非金属材料切割,也可用于金属材料切割,但由于工件不接电源。电弧挺度差,故能切割的金属材料厚度较小。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