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蚜小蜂
丽蚜小蜂是膜翅目蚜小蜂科恩蚜小蜂属的一种昆虫。体微小,扁平,中胸三角片前突出,明显超过翅基连线。前翅缘脉长,亚缘脉和翅痣脉短,后脉不发达。丽蚜小蜂是世界广泛商业化的用于控制温室作物粉虱的寄生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是1924年从天竺葵上一种未知粉虱标本上饲养获得并描述。形态描述是由Speyer 1927描述。由于E. formosa 被广泛用于温室释放,
天敌周氏啮小蜂厂家
丽蚜小蜂
丽蚜小蜂是膜翅目蚜小蜂科恩蚜小蜂属的一种昆虫。体微小,扁平,中胸三角片前突出,明显超过翅基连线。前翅缘脉长,亚缘脉和翅痣脉短,后脉不发达。丽蚜小蜂是世界广泛商业化的用于控制温室作物粉虱的寄生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是1924年从天竺葵上一种未知粉虱标本上饲养获得并描述。形态描述是由Speyer 1927描述。由于E. formosa 被广泛用于温室释放,所以其天然分布是未知的。

瓢虫
卵:长1.26毫米;宽0.60毫米。橙黄包,长卵形,两端较尖。成堆竖立在棉叶背面。每块卵一般20一40粒,达80粒。幼虫:共4龄。各龄期的主要特征:一龄:体长2—3毫米。身体全黑色。从中胸至第八腹节,每节各有6个毛疣。二龄:体长4毫米。头部和足全黑色,体灰黑色。前胸左右后侧角黄色。腹部每节背面和侧面着生6个刺疣,腹节背面左右2刺疣呈黄色,刺黑色。第四腹节背面刺疣黄不显.其余刺疣黑色。三龄:体长7毫米。体灰黑色。头、足、胸部背板及腹末臀板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黄。腹部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桔黄色,刺黑包。第四节背侧2刺疣微带黄色,其余刺疣黑色。四龄:体长11毫米左右。体灰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桔黄。腹部节和第四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均有桔黄。其余刺疣黑色。蛹: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 [1] 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
生长繁殖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七星瓢虫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把七星瓢虫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垫一张草纸,纸上放一个盛湿药棉球的小瓶盖,以保持瓶内的湿度,瓶口盖上纱布,并用橡皮筋系紧。每瓶放进七星瓢虫1-2对,每天投一次饲料,它们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一年发生4~7代,以成虫在土块下,小麦分蘖及根茎间的土缝中越冬。成虫有迁飞性、假死性和避光性,卵产于小麦叶片背面和麦穗上,有的产于土块表面或缝隙内。成、幼虫在食料缺乏、密度过大和龄期不一的情况下均有习性。七星瓢虫抗寒力强,越冬数量大,是棉田前期的优势天敌种群。宜采取人工饲养释放及助迁的方法,提高田间种群密度,充分发挥其优势天敌的作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