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1酮加氢法该方法为2005年以后兴起的,主要源于丙1酮过剩,丙1酮与异1丙醇价格倒挂(传统上异1丙醇的消费用途之一就是脱氢制丙1酮)。化学性质无色透明液体,有似乙醇和丙1酮混合物的气味,能与醇、醚、氯1仿和水混溶,能溶解生物1碱、橡胶、虫胶、松香、合成树脂等多种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与水形成共沸物,不溶于盐溶液。[1] 丙1酮加氢法该方法为2005年以后兴起的,主要源于丙1酮过剩,
异丙醇化学性质

丙1酮加氢法该方法为2005年以后兴起的,主要源于丙1酮过剩,丙1酮与异1丙醇价格倒挂(传统上异1丙醇的消费用途之一就是脱氢制丙1酮)。化学性质无色透明液体,有似乙醇和丙1酮混合物的气味,能与醇、醚、氯1仿和水混溶,能溶解生物1碱、橡胶、虫胶、松香、合成树脂等多种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与水形成共沸物,不溶于盐溶液。[1] 丙1酮加氢法该方法为2005年以后兴起的,主要源于丙1酮过剩,丙1酮与异丙1醇价格倒挂(传统上异1丙醇的消费用途之一就是脱氢制丙1酮)。[1] 丙1酮加氢法该方法为2005年以后兴起的,主要源于丙1酮过剩,丙1酮与异1丙醇价格倒挂(传统上异1丙醇的消费用途之一就是脱氢制丙1酮)。[1]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酸酐、卤素。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 LD50:5045 mg/kg(大鼠经口);12800 mg/kg(兔经皮)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ai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