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一些传统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听过了。我们正在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
西藏巴塘弦子

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一些传统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听过了。我们正在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而关于扎木年的真正起源,说法有很多。一种说法,扎木年是印度传入的一种多弦乐器演变而来。1964年音乐学院成立的时候,我们的教师队伍来自各个方向:有从民间请来的演奏家冯子存、赵春风,有刘明源这样的新音乐工作者,有文人遗风的杨大钧,有当代演奏家刘德海。而另外一种认为,《西藏王统纪》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的记载,从而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第三种学者认为,是西藏本土的音乐,因为在西藏众多的古老寺院中塑像,都有四大天王中其中就有一位手持扎木年的天王画像,而且种类丰富。三种说法不一,各有道理,不过足以肯定扎木年长久地陪伴着高原上的人,伴随着这个民族一起走过了漫长的时光隧道,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琴头多呈向后弯曲的半圆形,有的顶端雕刻以,民间称其为琴。琴杆细长而中空,它一直保持着古朴的造型,琴体漆为棕色或棕红色,皮膜原色或染成墨绿色。立奏时,将琴斜挂于胸前;坐奏时,将琴箱斜置于右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牛角拨片弹奏。演奏时,骨笛竖置,右手在下,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按一、二、三孔,左手在上,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四、五、六孔。发音响亮,音色浑厚。它特别的地方就是琴弦不同于其它拉弦乐器的弦,它是由丝线制成的。更具特色的是每个六弦琴上都绘制着颜色绚丽的图案,代表吉祥的火焰。把琴翻过来,大大的琴肚就变成了一只乌龟,而乌龟寓意着长寿。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从遥远的古代起,藏族的祖先古羌人便居住在青藏高原广阔地区,从事游牧。到了公元7世纪初,正值隋末唐初之时,“悉补野”部落的首领松赞干布将其他部族兼并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西藏是个'歌舞的海洋',人们一有工夫就唱就跳,不仅青壮年喜爱歌舞,就是老年人和儿童也都喜歌善舞。在漫长而黑暗的旧社会,藏族人民身受封建势力的深重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见到光明。西藏和平解放并经过民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才翻身做主人,开始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藏文《玛科干布》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时期,西藏就有了较完整的歌舞。唐代中原与藏族的交往不断发展,当时藏汉两个民族关系密切,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养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即藏王)松赞干布联姻,为发展藏汉两族人民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唐少帝唐隆元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又嫁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至今,在藏族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这两位公主进藏的事故,藏戏里有文成公主进藏的剧目,在拉萨昭寺前,还留存着公元821年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标志藏、汉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远古时期,西藏还是一片大海,波浪有规律地此起彼伏,涛声有节奏地传向远方,动人的韵律在天神耳边萦绕,令他心花怒放、为之倾倒。有,从大海中走出来一位手持扎木聂的妙音天女,她一边弹着手中的扎木聂,一边尽情歌舞。竹管的一头插入葫芦的一端带有弹簧,主管是在中间的竹管,附管在主管的两边,一个主管上开有7个音孔,附管是没有音孔的,并且只能发出一个固定音,是用作和声的乐器,而且吹出来的声音很是委婉和深情,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的飞跃。妙音天女之父是天神,母亲是大海,她又称大海的女儿,不仅爱好诗词文学,对音乐艺术也有较高造诣,藏族人民十分喜爱她,故此,扎木聂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