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窖藏中烂窖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引起烂窖的主要原因是:
1、收藏偏迟和薯皮损伤。红薯是一种喜温作物,在摄氏14℃以下就停止生长,如果收获时大量挖伤或擦伤薯皮,就为病菌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样的红薯入窖后就容易腐烂。
2、薯窖保温条件差。如果红薯窖挖得太浅,或进窖后覆盖窖口过迟,或窖大而贮藏红薯过少,或严冬季节经常开窖取食,使窖内热气保不住,红薯多次遭
烟薯25种苗基地

红薯窖藏中烂窖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引起烂窖的主要原因是:
1、收藏偏迟和薯皮损伤。红薯是一种喜温作物,在摄氏14℃以下就停止生长,如果收获时大量挖伤或擦伤薯皮,就为病菌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样的红薯入窖后就容易腐烂。
2、薯窖保温条件差。如果红薯窖挖得太浅,或进窖后覆盖窖口过迟,或窖大而贮藏红薯过少,或严冬季节经常开窖取食,使窖内热气保不住,红薯多次遭低温影响。
3、封窖过早换气不够。红薯入窖前期,薯块未进入休眠期,呼吸作用旺盛,温度湿度迅速上升,如果封窖过早,或开窖换气不够,就会造成窖内高温高湿,这样软腐病极易发生。
4、旧窖修整、消毒不好。凡贮藏过红薯,且烂过窖的老薯窖,窖内都有大量的病菌存在。一旦窖内温度9℃、湿度在95%时,病菌就很快侵入薯块而造成“烂窖”损失。
防止贮薯烂窖的方法主要有:
1.适时收获,减少损伤。
2.严格旧窖消毒。入窖前,要将窖内四周老土层清理出去,再用柴草熏烧15分钟左右,并用或杀菌灵消毒剂喷洒进行消毒,然后在窖底撒一层新鲜生石灰、石灰上铺一层沙土,分层堆放红薯。
3.适时封窖,注意通风保温。入窖后15~20天内可不封窖,保持15~16℃,湿度80%~90%,这段时间要注意通风。此后为贮藏期,温度控制在13***15℃为宜。严冬封窖后不要经常开窖,并防止雨雪入窖。
甘薯软腐病的防治技术
症状
俗称水烂。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薯块染病,初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色霉,后变暗色或黑色,病组织变为淡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约2~3天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窖越冬,由伤口浸入。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发病适温15~25℃,相对湿度76%~86%,气温29~33℃,相对湿度高于95%不利于孢子形成及萌发,但利于薯块愈伤组织形成,因此发病轻。
防治方法
一是贮藏初期,即甘薯发干期,甘薯入窖10~28天应打开窖门换气,待窖内薯堆温度降***12~14℃时可把窖门关上,二是贮藏中期,即12月2月低温期,应注意保温防冻,窖温保持在10~14℃,不要10℃。三是贮藏后期,变温期,从3月份起要经常检查窖温,及时放风或关门,使窖温保持在10~14℃之间。
红薯苗病毒病为害主要有哪些症状
红薯苗病毒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红薯苗产区,在我国发病率达60%—90%,有些品种可达到90%以上,红薯苗病毒病为害症状主要为:
红薯苗病毒病症状与毒原种类、红薯苗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可分6种类型。
一是叶片褪绿斑点型
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
二是花叶型
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
三是卷叶型
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
四是叶片皱缩型
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
五是叶片黄化型
形成叶片黄色及网状黄脉。
六是薯块龟裂型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斑块。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