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颗粒污泥规模化培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外源厌氧颗粒污泥(R1反应器)历时12周完成启动,OLR为7.4kg COD·m~(-3)·d~(-1)、出水COD约为450mg·L~(-1)和COD去除率为80%。剩余活性污泥(R2反应器)历时30周颗粒化完成,OLR为8.8kg COD·m~(-3)·d~(-1)左右、出水COD约为240mg·L~(-1)和COD去除率为90
酒厂厌氧颗粒污泥

厌氧颗粒污泥规模化培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外源厌氧颗粒污泥(R1反应器)历时12周完成启动,OLR为7.4kg COD·m~(-3)·d~(-1)、出水COD约为450mg·L~(-1)和COD去除率为80%。剩余活性污泥(R2反应器)历时30周颗粒化完成,OLR为8.8kg COD·m~(-3)·d~(-1)左右、出水COD约为240mg·L~(-1)和COD去除率为90%。在R1和R2中,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分别是200mg·L~(-1)和100mg·L~(-1)左右(以乙1酸计),VFA/碱度的比率分别为0.3和0.15,甲1烷浓度分别是77.2%和78.6%,R1中EPS浓度从36.4mg·g SS~(-1)增加到36.8mg·g SS~(-1),R2中EPS浓度从22.5mg·g SS~(-1)增加到46.1mg·g SS~(-1)。R1大部分颗粒为1.5~2.5mm,粒径分布单一,而R2中厌氧颗粒化表现出不同规格0.0~0.3mm、0.3~0.5mm、0.5~1.5mm和1.5~2.5mm的颗粒,颗粒粒径分布差异性缩小。通过计算和比较Grau 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和修正的Stover–Kincannon动力学模型,确定剩余活性污泥可以做接种污泥代替厌氧颗粒污泥来启动厌氧反应器,并且能够取得较高的运行效能和实现厌氧污泥颗粒化,从而建立一种高活性厌氧颗粒污泥的规模化培养系统。
颗粒污泥有哪些基本特点?
大多数情况下颗粒污泥的密度随直径的增大而降低。颗粒污泥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表达污泥沉降性能常用污泥沉降指数和沉降速度。单个颗粒污泥沉降速率在 l8~35 m/h,颗粒污泥的 SV为 14% ~ 30% ,SVI在20.34~93.75 mL/g之间 (一般在36左右) 。颗粒直径和沉降速率间呈正相关。颗粒污泥的强度也是其重要性质之一。较小的颗粒强度会增加颗粒的破1裂或剥落的程度 ,不能使颗粒化污泥很好地长大,形成的颗粒污泥直径小、沉降性能差 。
厌氧颗粒污泥的相关知识
SO42-:硫酸盐存在时,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对氢的利用,使反应器无法建立高的氢分压,从而不利于形成颗粒污泥;
水力负荷 :水力负荷太低,会导致大量分散污泥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甚至会导致污泥膨胀;但水力负荷过大,会对颗粒污泥造成剪切并会剥落未聚集细胞体的胞外多糖粘滞层而阻碍粘附聚集。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