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棋童家长?原创: 孙旗男 映美杯国际象棋甲级联赛 2016-02-21
作为棋童家长,是懂棋好呢,还是不懂好呢?这是李杯期间一位家长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如果把孩子学棋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来做,当然是懂棋好了,而且懂得越多越好。即便在棋艺上不大懂,也要了解一些有关训练、比赛和少儿心理方面的知识,如果再对国象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事件也有所知晓,就距离一位成熟的合格的家长不
国际象棋培训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棋童家长?原创: 孙旗男 映美杯国际象棋甲级联赛 2016-02-21
作为棋童家长,是懂棋好呢,还是不懂好呢?这是李杯期间一位家长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如果把孩子学棋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来做,当然是懂棋好了,而且懂得越多越好。即便在棋艺上不大懂,也要了解一些有关训练、比赛和少儿心理方面的知识,如果再对国象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事件也有所知晓,就距离一位成熟的合格的家长不远了。
现在棋童的家长多为七零后、八零后,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应该讲是比较强的。在孩子学棋的过程中,家长要争取做一个陪同者和助推者,而不是永远的门外汉。学棋有一个特点,你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进步,甚至同场竞技。在送孩子到棋班或者带孩子去比赛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充电,很多培训班都陈列有相关的书籍、画册或者杂志。另外,利用微信、微博、软件也十分地方便。
我非常赞同甚至羡慕有些家长和孩子一起练棋,一起比赛。抛开个人喜好和乐趣不说,单就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孩子,与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而言也是益处多多。有的家长说,不参加比赛不知道这么紧张,平时能看出来的棋,临场会发懵!以后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输棋了我鼓励他;我输了孩子鼓励我,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试想,在孩子一生成长的某个阶段,你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同甘苦共患难的人,这样的亲子关系无疑更加牢固,这样的亲子关系也更加快乐和深远。托尔斯泰说,童年学棋,益智养德;青年学棋,广交朋友;中年下棋,享受美学;老年下棋,防止老年病。普希金说,国际象棋是你一辈子的朋友,也是幸福家庭过期的调味品。
用这样的态度去学棋,去待棋和爱棋,我们的这一段“棋缘”才会更加地有收获有意义。(孙旗男)

输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众所周知国际象棋对于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它独有的教育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已运用在幼儿园、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中。
曾经有许多家长纷纷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性格问题;动不动爱哭,怕输爱逃避,耍性子发脾气……
当然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们被视为掌上明珠,家长都千依百顺,造成孩子依赖性强、情感脆弱,害怕遇到失败与挫折。针对孩子如何在情感进行煅烧,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心态,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事情。
现在的家长在挫折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总是想方设法将孩子引向成功。但对于如何让孩子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奋起,家长既缺乏思想认识,也没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国际象棋在这方面的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对局双方总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一方得到成功的喜悦,而失败的一方就要接受失败的现实。孩子如果面对着苦心经营的一盘棋,以失败而告终,他在感情上是痛苦的,因为他初是以获取胜利而开始的,面对惨痛的失败,已经背离预期的目的。这在情感上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孩子必须得自己一个人承受。往往在比赛中输棋的孩子会很伤心,甚至会哇哇大哭,这是一种不能承受失败的表现。但是在哭过以后,老师会帮助孩子复盘,寻找失败的原因,老师和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鼓励,而孩子自身也会进行反思。根据了解,这种反思往往进行得十分深刻,意旨在找到失败的原因。
下国际象棋是孩子自身的爱好,他还会继续下棋,还会不断参加各种比赛。还会不断的面对胜利和失败。也就是这个重复不断的过程,喜悦和沮丧的情绪轮流交替,使孩子做到“胜亦可喜,败亦欣然”,在情感方面逐渐成熟起来,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孩子们知道了做一件事总会有两种结果---成功与失败,而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这次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以后的永远成功,暂时的失败也不能判定以后的永远失败。
这种情感上的韧性和毅力的培养,让孩子培养出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这就是国际象棋挫折教育所起的作用。
所以下棋输棋未必就是真的失败,反而有利多于弊,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得以有进步才有收获。
我们都是在失败中成长的,家长过于在乎成绩反而影响孩子的战绩,以平常心,重在参与,享受过程,才能让孩子更进一步。
在四岁,学国象,叫智慧启迪!
在小学,学国象,叫琴棋书画!
在升学,学国象,叫棋艺特长!
在社会,学国象,叫以棋会友!
在单位,学国象,叫运筹帷幄!
一生中,学国象,叫棋如人生!
时间会证明,
你正在和同龄人拉开距离!
因为你的选择与坚持,
注定让你与众不同!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董卿首谈儿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露十七
每一位家长都曾经历过迷茫期,不知如何给孩子好的成长和教育,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只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就可以了。因为只有我们的生命发了光,才能照亮孩子的生命,我们得体的言传身教,才能给孩子一生的涵养。
文 | 露十七 授权发布
01
看了央视4月23日的《面对面》,感慨颇多。这期的嘉宾是董卿。
2017年,像是一个属于董卿的年份,她担任制作人和主持人的《朗读者》大红。
我看了《朗读者》每一期的节目,可打动我的,竟不是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的某一处表现,而是在她接受《面对面》采访,谈及初为人母、谈及继续成长时的姿态。
董卿曾在事业dianfeng时选择离开舞台,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直至2015年时,董卿回到央视,这时她也多了一重身份:母亲。
王宁问董卿,为何在这个时候选择做母亲。
董卿没讲太繁复的理由,只是说,这不过是遵从自然规律,怕过了现在的年龄便永远都不再有机会做母亲,她说,人对永远这个词是有敬畏的。
就这样很自然地成为了母亲,我想,她可能也像所有初为人母的人一样,经历过迷茫期,不知如何给孩子好的成长,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董卿说,是朋友讲的一句话,让她忽而通透。朋友告诉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只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所谓大道至繁至简,世间看似复杂的问题,往往有着直接简单的。
想清楚这一点之后,董卿开始规划自己shengzi之后的事业发展。
一方面,她不想放弃继续成长的可能,不想因为孩子而变得止步不前;另一方面,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变得更好。
这样,当孩子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母亲不但有爱,也有尊重,而且还能从母亲身上学到很多好的。
一个母亲的责任,不应止于给孩子关爱,还应成为孩子的榜样,给孩子以激励,让孩子去尊重,去欣赏,去努力。
近几年,我周围陆续有朋友结婚shengzi,很多人生sheng子zi后便在工作上不再想上进,或是直接辞职。
她们告诉我,因为“上班的时候太想孩子了,实在无心工作”,而且兼顾工作和家庭太辛苦,于是在家里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便直接辞职不工作了。
我无意评价这种辞职理由,只是觉得,若真心想去兼顾,也一定是行得通的。
董卿说,她在shengzi后回到央视,开始着手准备《朗读者》。
她是朗读者的制作人,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身份,她不能轻车熟路地拿起曾经主持人的经验,而必须从头学习如何做一个制作人,如何协调一个团队,她必须继续成长。
董卿在shengzi后面临的职场挑战,显然比大多数新妈妈都更有挑战。但她还是兼顾好了职业女性和新妈妈这两个角色。兼顾的秘诀,是做好平衡。
董卿说,她必须在自己和孩子的世界里拿捏一种平衡的分寸,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
让自己的独立身份和孩子的角色同时融汇在自己的生命里,这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亦是为人父母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02
董卿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儿时每个暑假,父母都给董卿开列书单,于是,阅读成了董卿少年时期的一项娱乐活动,也像是一个必修功课。
有人说,暑假还要孩子读书,这样的父母太严苛。但我想,即便父母不给董卿在假期安排读书任务,董卿也会乐于读书。
因为她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母也一定热爱阅读,而且家里藏书颇丰,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