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走向实践,培养“神童三姐妹”
自此,在华生的启发下,拉斯洛·波尔加阅读了大量文献,以及数百位在各行业中被认为是人才的案例,从这些人找到了一些走向成功的规律。
他发现,并不是天才和天赋造就了他们的非凡成就,而是坚韧不拔的好习惯,不断地追求与完善,帮助他们走向了成功。
约翰·华生
图片来源:Youtube
在这些人获得成功的早期,非常重要的共性就在于保持
秦皇岛国际象棋培训排名
理论走向实践,培养“神童三姐妹”
自此,在华生的启发下,拉斯洛·波尔加阅读了大量文献,以及数百位在各行业中被认为是人才的案例,从这些人找到了一些走向成功的规律。
他发现,并不是天才和天赋造就了他们的非凡成就,而是坚韧不拔的好习惯,不断地追求与完善,帮助他们走向了成功。
约翰·华生
图片来源:Youtube
在这些人获得成功的早期,非常重要的共性就在于保持兴趣和动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培养天才的过程,从他们的童年时代或青少年时代早期就已经开始了。
于是,拉斯洛·波尔加提出:婴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尤为关键。
经过了一系列理论基础的铺垫,拉斯洛就要开始实施计划了。那么问题来了,身为单身汉的拉斯洛还差一位“志同道合”的妻子。
László Polgár和妻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于是,这位行动果敢的犹太人说干就干,风风火火地写了一封真诚的求爱信,发给同为同事兼笔友的克拉拉,一位教授德语、俄语和世界语的女教师。
在这封浩浩汤汤的长篇求爱信里,拉斯洛·波尔加非常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对培养计划的畅想和安排,唯独没有提对克拉拉的夸赞和忠贞爱情的誓言。
拉斯洛反复向克拉拉强调:只要给他健康的孩子,就能将Ta变成神童。显然,比起永浴爱河的忠贞誓言,拉斯洛更关心他何时能成为一名父亲。
然而,在我们看来无法理解的“求爱信”的确得到了克拉拉的认同,并愉快地答应了求婚。
在拉斯洛殷切的期待下,两人很快举行了婚礼。结婚后的1969年,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夫妇迎来了他们的头个孩子苏珊·波尔加 (Susan Polgár)。
5年后,二女儿索菲娅·波尔加 (ZSofia Polgár)出生,小的女儿朱迪特·波尔加 (Judit Polgár) 则在1976年来到人世。
三个女儿的童年合影
虽然在原先的计划里,两人预备生6个孩子,但事实证明,三个孩子已经够拉斯洛忙的了。从大女儿苏珊出生后,拉斯洛就沉浸在漫长的观察和探索之中,他试图找出在父母不干预的情况下,幼儿期的苏珊喜欢什么?
很快,拉斯洛的观察帮助他找到了。
,在家中做家务的克拉拉发现,3岁的女儿从抽屉里翻出了一套国际象棋。原本调皮好动的小苏珊,竟然在这套精致的木雕象棋面前完全安静了下来。她很喜欢棋子的形状,总是拿在手里反复观察。
克拉拉赶紧叫来拉斯洛分享这一时刻,凑在一起的两人发现,苏珊完全沉浸在造型各异的棋子形象和棋盘的布局中。虽然孩子只是把棋子当成玩具,但是波尔加夫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大女儿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苏珊4岁时的照片
在拉斯洛的年代,国际象棋还是一项男子游戏,女选手既不受重视也不受欢迎,一直以来,也从来没有哪位女棋手获得过大师称号,但这不正是女儿的机会吗?
与此同时,拉斯洛自己也是国际象棋的忠实爱好者,家中有许多相关书籍。于是,他便开始在家中教女儿下棋。
事后证明,拉斯洛的决定无比的正确,苏珊在象棋上体现出了不同于年龄的专注,拉斯洛刚教会她走棋,苏珊就变得非常安静,把其他玩具都丢到了边上。
六个月后,苏珊已经跟着父亲,在布达佩斯烟雾弥漫的象棋俱乐部里坐着,看父亲比赛,甚至自己上手尝试一局。
苏珊成长照片
当苏珊10岁时, 二女儿索菲亚5岁,三女儿朱迪特也已经4岁,大女儿的表现给了拉斯洛·波尔加灵感,他决定就以“国际象棋”为方式,贯彻他的“波尔加实验”。
然而大女儿对象棋的喜爱完全出于偶然,要怎么让另两位女儿也爱上象棋?
可以的神童传奇?
回顾三姐妹这20多年来的成长之路,正如拉斯洛在研究阶段所发现的一样,波尔加三姐妹在国际象棋界所走过的路,基本上和各行各业杰出人物在迈向卓越的过程中所走的路一致。
虽然拉斯洛和克拉拉并不是职业国际象棋选手,但两人运用到教育方法,却是每位有心的家长都可以借鉴的。
任何新生的健康婴儿,都有潜力成为天才。换言之,神童不一定都是天生,通过后天教育和训练也可以做到。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故事,也有如出一辙的“波尔加实验”情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电影里,主人公马哈维亚发现女儿跟同村的男孩发生冲突,当男孩子的父母上门打抱不平时,马哈维亚忽然发现,两个身材壮硕的男孩子被打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自己的女儿反倒毫发无伤,甚至连身上的衣服都干干净净。
和拉斯洛一样,马哈维亚发现女儿天赋的过程纯属偶然,这次意外的发现让他重新燃起了为国争光的火焰,决定在这个女子项目薄弱的摔跤上,像男孩一样来培养自己的女儿,并终将女儿培养为了世界。
摔跤吧爸爸电影原型:年轻时拿过印度马哈维亚,
他的四位女儿当中有三位成为了未来的世界
对于拉斯洛来说,他不仅成功进行了自己的“波尔加实验”,这位精明的犹太人还很好的秉承了自己的商业意识,借助新闻界的造势不断制造轰动效应,在全世界渲染着自己“波尔加实验”的神话。
拉斯洛以女儿们的经历出书,《怎样培养一名天才》
尽管两位爸爸培养孩子的过程仍存在争议,“波尔加实验”的教育思想在世人中也仍然见仁见智。但波尔加三姐妹的棋艺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无论他们在任何领域想要有所发展,“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的过程,必然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足迹。
父母在孩子的"兴趣养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孩子的兴趣中发现一缕曙光,到陪伴他们在掌握知识后的突破,借鉴波尔加家族的经验,帮助孩子发现更好的自己,也许人生会有新的不同…
本文版权归精英说所有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用心码字。精英说是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孩子喜欢竞争怎么了?尽量去赢有错吗?
写在前面幸福,就是做喜欢的事儿,如果孩子本性喜欢竞争,我们又何必刻意强调“看淡得失”,孩子很单纯,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都是本性使然,很多时候,较劲儿的是我们,得失之苦乐,要来就来,该走自然会走,强qiang逼bi自己看淡,反而倒不淡定了。
幼儿园小朋友的奖状特别多。跳舞唱歌有奖,连吃饭也有奖。我女儿就得过“吃饭棒棒奖”,奖状拿回家那个开心样:婆婆!爷爷!你们看,这是我得的奖状哦!妈妈,你有没有得过奖状啊?
自从得了这个奖,她在学校的吃饭速度就越来越快了,总是抢在同学前面第di一yi个吃完,然后端着空碗到老师面前要奖状去。我觉得不对劲啊,这样下去,肠胃怎么受得了。就给她做思想工作,先把吃得快对身体有害的道理讲了一堆,再把不能和别人争,要按自己节奏来的道理讲了一堆。,语重心长的问:“宝贝,现在你觉得身体健康重要还是拿奖状重要啊? ” 然而,女儿字正腔圆、义正言辞地回答:拿奖状重要!再说个有趣的事。
话说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喜欢sticker(俗称斯蒂克,幼儿园老师用来奖励小朋友的一种贴纸),每天都致力于得sticker,喝水吃饭洗手都要争取得sticker,要是哪天没得,就会不开心。
这个状况让朋友有点忧虑,都说不能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强调竞争,这会让孩子过度在乎结果,受外界影响大,削弱了其内在力量的发展。为了让孩子能够“淡泊名利”些,她想了个办法,在淘宝店上买了一大版sticker给儿子:“你看,妈妈花十元钱给你买了这么多sticker!”满以为儿子会喜出望外,没想到,这小男孩崩溃了,哭得稀里哗啦,觉得自己之前为得到sticker而付出的努力全都白搭了。
这两件事让我忍不住思考:对孩子来说,童年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我们应该尽力引导孩子减少对外部得失的计较。可在生活实践中,小朋友们却不怎么买账,就像我给女儿讲完道理她却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拿奖状,就像我朋友想用一堆sticker削弱儿子对奖励的在乎度却适得其反一样。对理解力有限却荣誉感爆棚的低龄段小朋友来说,“看淡得失”的价值观显然不那么容易贯彻,怎么看都有点儿不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