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从遥远的古代起,藏族的祖先古羌人便居住在青藏高原广阔地区,从事游牧。到了公元7世纪初,正值隋末唐初之时,“悉补野”部落的首领松赞干布将其他部族兼并后,统一了
天津扎木聂厂家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从遥远的古代起,藏族的祖先古羌人便居住在青藏高原广阔地区,从事游牧。到了公元7世纪初,正值隋末唐初之时,“悉补野”部落的首领松赞干布将其他部族兼并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
在漫长而黑暗的旧社会,藏族人民身受封建势力的深重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见到光明。西藏和平解放并经过民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才翻身做主人,开始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扎木聂应用范围广泛,除用于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外,牧民还经常用来弹唱自娱,有些地方还用于仪式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新颖别致的女声扎木聂弹唱表演形式。整个琴弦看起来像被切开的半个葫芦,在琴肚上蒙以山羊皮或者獐子皮,在菱形面板上开有一个弯月形音孔,腹腔琴背与皮膜间置有一个松木音柱,琴背表面刻有7条竖向凸纹装饰。改良的扎木聂还可用于独奏,所奏乐曲大多取材于歌舞音乐,较着名的乐曲有《阿妈勒火》、《达娃雄奴》和《耶几长木》等。

一、弹弦乐器
1.扎木聂
即六弦琴,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的主要伴奏乐器。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不论在拉萨的街头上,还是在收获的季节或喜庆的日子,甚至在藏胞的家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出色的歌唱和动人的舞蹈,有时是通宵达旦彻夜不散。藏语“扎木”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年。根据藏文古代文献 《西藏王统纪》记载,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可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
2.扬琴
扬琴是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西安音乐学院打击乐安志顺则说,民间音乐一定要变,“变才能通,通才能长”。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 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二、拉弦乐器
1.牛角胡
藏式弓拉弦鸣乐器。藏语因方言不同又称必庸、必央、巴汪、日阿杂、则则、扎尼等。汉族称弦子、牛角胡或胡琴。历史较为悠久,形制与汉族二胡基本相同,发音明亮、音色优美,常用于独奏和为歌舞、戏剧、说唱伴奏。
2.根卡
根卡,是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来源于古代波斯,早只用于古典歌舞“囊玛”的伴奏,未在民间流行。到了公元7世纪初,正值隋末唐初之时,“悉补野”部落的首领松赞干布将其他部族兼并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20世纪50年代改革制成高、中、低 音系列根卡。音色富有浓厚的高原风味,已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深受西藏人民喜爱,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
3.胡琴
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历史悠久、形制古朴。发音柔美,音色动听。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后引进。
4.铁琴
铁琴是拉弦乐器,形制与二胡相近,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及西藏广大村镇,多用于伴奏西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谐”,现在多用于藏戏伴奏。铁琴又称“太琴”、“特琴”或“铁胡”。
骨笛呈管状,深黄颜色,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成石质。长约150,外径约15至7毫米。共鸣箱呈半葫芦形,长30厘米,上半部蒙薄木板,中间开有弯月形出音孔,孔长11厘米,下半部蒙以羊皮,面宽18厘米。其上有近等距离的五个指孔,孔径约3毫米。端有2个约1,5毫米相对的小孔。经过人员试吹,发音顺序由上孔至第5孔,为“D、E、G、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