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临时气象监测点位采集数据
在建设思路上,西宁市将依托试点区域“两山对峙、一水穿城”的典型川道型城市形态,针对干旱缺水、水环境质量不高、水生态脆弱的现状,采取“治山、理水、润城的外围环境+城市单元”系统化治理模式,构建绿色安全生态屏障。据了解,目前已协调市气象局在科技馆、文化公园、野1生动物园、海湖新区管委会布设了4个临时气象监测点位,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工作。我市海
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化系统

4个临时气象监测点位采集数据
在建设思路上,西宁市将依托试点区域“两山对峙、一水穿城”的典型川道型城市形态,针对干旱缺水、水环境质量不高、水生态脆弱的现状,采取“治山、理水、润城的外围环境+城市单元”系统化治理模式,构建绿色安全生态屏障。据了解,目前已协调市气象局在科技馆、文化公园、野1生动物园、海湖新区管委会布设了4个临时气象监测点位,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工作。我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将按照“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实施,对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技术支撑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落实。该平台在三年试点建设期后,结合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逐渐完善和优化数字化管理信息,并纳入西宁市“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实现“数据一个库、信息一张网”。“大海绵”建设模式,延伸扩展了基于“雨水径流控制率”为核心的“小海绵”构建形式。
总体思路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降雨量监测、受纳水体监测、市政管网监测、海绵设施监测、下垫面监测。
(1)雨量监测:按照每5平方公里一个雨量计的原则尽可能均匀布置雨量计,以获得更准确的雨量及模型输入数据;
(2)受纳水体监测:通过三条河道的水量和水质监测,掌握区整体的径流量削减水平和面源污染控制水平;
(3)市政管网监测:通过市政管网关键节点水量和水质监测,掌握典型区域(排水分区和地块级别)海绵设施运行整体效果;
(4)海绵设施监测:通过典型海绵设施出入口水量和水质监测,掌握典型设施的径流量控制效果和面源污染削减能力;
(5)下垫面监测:通过典型下垫面水量水质监测和掌握典型下垫面的产流规律和面源污染负荷水平及初期雨水污染规律。通过以上五级监测,可科学全面的分析镇江市海绵城市实施效果。
应用支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适应业务量和数据量的双重增长,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全的业务应用支撑平台,能够满足大量数据量访问和多形式多格式的数据交换共享。
数据中心:将海绵城市的监测监控数据、业务管理数据、规划设计信息、项目建设生命周期的数据、排水(污)工程运行调度数据以及考核评估数据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海绵城市数据库。同时建立数据安全机制、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数据规范、数据维护机制,保障海绵城市数据安全高效服务。移动门户主要是集成互联网思维,分业务人员门户和公众信息服务门户两部分。
通信网络:政务内网上存放海绵城市综合数据、部署业务系统,为各部门间的业务协调创造条件。政务外网上部署外网门户,实现公众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严格控制网络安全,实现与其他部门数据交换和业务交流。
监测站网: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考核评价指标,建设排口流量监测、统计雨水利用率、统计管网漏损、统计污水利用率、水体检测、监测内涝风险、生态岸线调查、红外遥感监测等等,以达到降雨规律分析及下垫面分析、排水系统能力分析、内涝风险评估,从而实现区域“海绵性”评估。“小海绵”立足于雨水年径流控制率达标,凸显出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基本立足点不同、根本出发点不同和生态环境导向不同。、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