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年12月31日,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
规划明确,到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不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90%;建制镇达到70
造纸厂污水处理设备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年12月31日,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
规划明确,到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不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90%;建制镇达到70%,其中中部地区力争达到5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提前1年完成。
同时,“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污水管网12.59万公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2.77万公里,合流制管网改造2.88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万立方米/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规模4,220万立方米/日,初步形成统一、覆盖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管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民生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但农村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仍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上,由于当前污水治理政策、标准体系不健全,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匮乏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和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和制约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
2018年1月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优势和宝贵财富。因此,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亟须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的之道。

我国有近60万个行政村和260多万个自然村,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存在严重不均衡,农村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约为70亿吨,处理率仅为10%左右,9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容易导致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黑臭水体产生和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近年来,和地方农村污水治理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2015年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农村节能减排资金)315亿元,支持7.8万个建制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8万套,使22%以上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但目前仍有大量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与此同时,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水质特征、处理设施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情况等)差异较大,对污水处理技术要求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积极探索污水处理新模式,除化粪池、沼气池、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生态技术外,生物接触氧化池、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等城市污水技术在我国农村地区均有应用。然而,有关部门调研显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模式和规程,许多地区在技术选择方面上存在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污水治理在当地的顺利实施。
在污水治理管理模式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由村民自己管理。调研显示,平均每个乡镇符合技术要求的人员不足3人,60%的乡镇仅有1名村镇建设管理员,这也成为影响许多地方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