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了解:不可不知的“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源远流长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就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征的传统服饰。因为汉民族至秦统一,至汉朝国力强盛,从而有了"汉人"的称呼,"汉服"也因此得名。在少数时候,"汉服"特指汉朝服饰。
"汉服"一词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代。
东汉蔡邕《独胆》:"通天冠,天子常
重庆男式汉服定制

10分钟了解:不可不知的“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源远流长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就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征的传统服饰。因为汉民族至秦统一,至汉朝国力强盛,从而有了"汉人"的称呼,"汉服"也因此得名。在少数时候,"汉服"特指汉朝服饰。
"汉服"一词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代。
东汉蔡邕《独胆》:"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
意思是"通天冠"这种服饰是天子的常服,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服制。
在出土中,早的"汉服"记载也可追溯至汉代。
《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记载:"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有四个美人,其中两人穿楚服,两人穿汉服。
《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辽史·仪卫志》: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之遗制也。"
据记载,汉朝时,龟兹公主多次来汉朝贺,喜欢汉朝的衣服制度,回到之后,推行汉家礼仪。宋朝时,辽国同时采用两种服制——皇帝和汉族官员穿汉服,太后和契丹官员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可见,"汉服"已经成为了汉民族服饰的代称。
汉服在元朝时因统治更替受到冲击,明朝大力恢复汉服之后,终于在清朝断绝。
《清碑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这条命令颁布于1626年,是明天启六年,也是清天命十一年。此时清兵还没有入关,已经开始在统治区禁止人民穿汉服了。
1645年,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夺得天下的清朝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禁止穿"汉服"?可见,汉服不仅仅是御寒蔽体的衣服,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汉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
汉服起源与发展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完善并普及,已有几千年历史。
汉服的历史源远流长,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装、华服,从三皇五帝时期起,至满清“剃发易服”时止,汉服走入人们的生活又悄然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汉民族风貌传统服饰。
说到汉服大家的反应是女式汉服,很柔美、很绚丽,然而男士汉服也很漂亮很帅气。汉服男装一般需袖长过指尖,身长过脚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为宜,不宜袖长、衣长过短。
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朝初年,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古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
关于汉服,这些你一定不了解!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有曰:“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汉服是从“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的,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于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上古时期
传统古籍一般认为,华夏衣裳距今约五千年多年的历史。《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
夏商西周时期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早的出现在殷商时期。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这一时期的衣裳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交领、右衽、系带为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基本的式样。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男女均可穿着。男子主要穿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女子是深衣礼服,还有穿襦裙和裤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