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带电入槽涂膜弊病,已有较成熟的工艺技术措施: 1)工件在入槽前保持全干或全湿,一般设置纯水喷雾装置,确保车身外表全湿; 2)工件入槽部位少布置阳极,缓解入槽时的电解反应; 3)增强入槽部位的液流,车身与液流是对向,有利于消除入槽口液面的泡沫和工件表面附着的气体 4)输送应平稳,消除脉动(尤其在慢速的场合); 5)提高槽液温度(28~33℃),降低湿涂膜的黏性,增强释气泡性,能消除车身前端涂膜弊病。可是槽液温度对电泳槽液的稳定性和泳透力有影响。 应重视极距和严控极距在其范围内 电泳涂装的极距与静电喷涂法的极距具有相同的含义,都有的极距范围。需要控制的专门参数包括处理时间(线速度)、温度、化学浓度、pH、和总溶解固体等。它们直接影响电场强度及其分布,电泳涂装的极距近了也产生涂膜偏厚和异常附着,极距大了,涂膜偏薄或泳涂不上。所以极距是电泳涂装工艺和设备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电极与极罩都靠槽壁布置,在泳涂宽大的工件时按需在槽底或工件顶部设置电极;泳涂不同类型工件的极距范围电泳槽断面及典型间隙尺寸的E值确定。 可是工艺人员认识不到位,未强调控制极距的重要性,设备设计及制造供应商随工件输送方式及结构的变化,扩大工件与槽内壁间距。设计过程中有生产厂商反映打磨中转场地偏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产品主要由热轧板及型材组成,工件表面缺陷较多。如汽车车身E值由500~550mm,扩大到850mm甚至950mm,并以此为“经验”,相互照搬设计。极距加大许多,势必造成电泳工作电压,直流电源功率增大;电泳槽容积增大和槽液增多,泳涂的膜厚不均节能减排效果差,投资运行费用高的结局。 电泳涂装生产线中水清洗工序的功能及控制要点 脱脂后的水洗工序和磷化后的工序水洗和纯水洗。水洗工序的实质是用水稀释、置换的原理洗掉被涂物上附着的处理液,水洗效果与水洗次数、水洗方式、水洗用水的污染度、自来水和纯水的水质、沥水时间等工艺参数有关。 多次水清洗是提高洗效果的关键因素,一般达到工艺要求的洗净度,需水洗24次。每次水洗要达到稀释10倍的目的(即每次水洗水的污染度控制在前道工序处理液浓度的1/10以下)。 每道水洗的时间不是关键的工艺参数,在大量生产的流水线上喷射水洗一般为2030s,浸式水洗为浸入即出。5)用于大量流水线的生产工艺,施工可实现自动化连续生产,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每道水洗时间长了,提高清洗效果不大,而且会增加运转费用,不经济。工序间的沥水液时间应达到不仅没有水流,而要几乎无滴水的程度。一般为30s左右,不超过lmin。如果超过lmin还滴不干净,则应从产品设计上开工艺孔解决。沥水时间长了被涂物易风干,产生锈蚀,需喷雾加湿防锈。 要充分注意清洗用水的水质,所用自来水的电导率应小于200uS/cm。为CED涂装更环保,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降低涂装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笔者建议CED涂装工艺/设备设计人员练好基本功,纠正认识上的误区,对原设计应逐工序、逐台设备进行审核,精心计算设计和总结经验教训。新鲜纯水的电导率要小于lOuS/cm。前处理的终一道水洗必须用纯水来置换自来水,使从工件上滴落下来的水的电导率小于30uS/cm,这样才能达到蚀性、高装饰性涂层(电泳涂装)的涂装要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