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原本的呈现形式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赖声川导演《如梦之梦》使用的是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而演员则在四周表演。又例如纽约每年夏季的文化盛事 Shakespeare in the Park, 整个剧目都会发生在公园中间的Delacorte Theater, 观众们可以映着公园的晚霞看完整场演出。目前的传统式戏剧也越来越热衷于打破“第四堵墙,” 引入越来越多的舞台空间。例如前不久老白登上百老汇的Network就把购买Premium Tickets的观众直接搬到了舞台上成为了会动的布景。但是,以上这些积极舞台表现形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真的称得上是沉浸式戏剧。 目前大多数制作团队在创作沉浸式戏剧时,常常会把剧目和场地联系在一起,在诸如仓库、医院、俱乐部之类的特定地方创作特定的主题,并且在构建新环境的过程中会非常注重刻画细节。许多剧目会从演出地点汲取灵感,也会基于剧本设定选择适合的场地,更常见的情况是,将一个非剧院场所改造成沉浸式的空间。这种存在于剧目和地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把演出场所的戏剧性嵌入剧目当中,是许多制作团队惯用的创作手法。
多感官体验。沉浸式戏剧大多会灵活而多元地调动观众的五感 ——除了一般的视觉、听觉,还包括嗅觉、味觉和触觉,让演出真实、立体地包围观众。 ,所谓的沉浸式戏剧还是戏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类型。和传统的戏剧一样,真正要gan染观众,还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和gan染力为内核。 当然,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以及对更多艺术家作品的了解,我们还会不断加深和更新对沉浸式戏剧的看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