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制氧机热敏电阻技术
采用热敏电阻和制氧机经考验的极谱技术,溶解氧测量温度,并同时溶解氧。快DO的响应时间在市场上,测量速度快,易于单手操作,易于使用的背光显示,分子筛制氧机自动按钮校准和加权,下沉探头。制氧机做了一个内置的校准室,低电量指示灯,直接盐度和高度补偿。该仪器提供氧气和温度的同时读数。溶解氧读数进行温度自动补偿。
螺丝帽膜使它比以往
弥散式高原制氧机生产厂家

分子筛制氧机热敏电阻技术
采用热敏电阻和制氧机经考验的极谱技术,溶解氧测量温度,并同时溶解氧。快DO的响应时间在市场上,测量速度快,易于单手操作,易于使用的背光显示,分子筛制氧机自动按钮校准和加权,下沉探头。制氧机做了一个内置的校准室,低电量指示灯,直接盐度和高度补偿。该仪器提供氧气和温度的同时读数。溶解氧读数进行温度自动补偿。
螺丝帽膜使它比以往更容易膜的变化。在PE膜也快响应,并要求远不如流的依赖。可更换电极降低任何停机时间由于旧的或损坏的电极。只需拧下旧电极,用新的替换它,并校准!没有必要给它发送或更换整个电缆组件。该电缆是现在更强大。
制氧机基本原理与构成化学制氧机(氧立得)的基本原理是过氧化物在水中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分解形成氧气。其基本组成有发生器(启普发生器型)和过氧化物(药)。其中,发生器包括水箱和阀门,制氧机辅件有吸氧管和吸氧面罩。该机型的特点是:体积小;成本低;产氧快;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噪声小。
分子筛变压吸附方式制氧机此种机型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此类型制氧机的特点是:以一般交流电源为能源,以空气为原料,制氧成本低;产氧快,打开电源,2rain后即可产出氧气;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移动便利,可连续使用。其缺点是有噪声。 制氧机减压稳压装置等;管道部分:脱脂紫铜管道、氧气压力表、氧气阀门等;氧气终端部分:呼吸机、氧气湿化瓶、设备带等。制氧机是用于集中存放医院氧气气源的建筑物。中心供氧站的供氧方式包括:制氧机供氧、制氧机液氧供氧、氧气瓶组合(汇流排)供氧或联合供氧。
制氧机由制氧机、压缩机、冷干机、过滤器、储气装置、管道及报警装置等组成。分子筛制氧系统采用了压力吸附转换技术,以空气为原料,以分子筛为吸附剂,在常温低压的条件下,利用分子筛加压时对空气中的氮气的吸附容量增加。
制氧机的发展情况如下:
1891年,德国林德公司在冷冻机械制造公司的实验室开始空气液化工作。
1895年,林德利用焦耳--汤姆逊效应制成台液体空气装置。
1901年,林德公司在慕尼建立低温设备制造车间。
1902年,林德设计的台单级精馏塔的空分设备制成。法国克劳特发明了膨胀机,在巴黎建立空气液化公司。
1903年,林德公司制成台工业性10m3/h的制氧机,采用高压节流的高压流程。
1910年,法国制成台采用中压带活塞膨胀机的中压流程的50m3/h制氧机。
1920年,德国海兰特发明了可生产液氧的高压带膨胀机的高压流程。
1924年,法兰克尔建议在大型空分设备是采用金属填料的蓄冷器代替一般的热交换器。
1926年,法兰克尔提出普通形式蓄冷器。
1930年,林德公司制成台工业规模的林德--法兰克尔装置,产量为255m3/h,纯度为99.5%O2 。
1932年,透平膨胀机次应用于林德--法兰克尔装置上。德国次在冶金和合成氨工业中用氧。
1939年,苏联创造了的透平膨胀机,并开始研究全低压空分设备。
1947年,林德公司致力于全底压工业氧制造设备。苏联开始设计全低压流程的大型工业氧装置。
1949年,美国次在29000m3/h制氧机上应用板翘式换热器。
1952年,奥地利首先使用纯氧顶吹转炉炼钢,促使冶金用氧剧增。
1955年,美国大力发展,消耗大量液氧作为助燃剂。
1957年,台自动操作的120吨/天制氧机制成。
1960年,日本完成了10000m3/h99.6%O2和10000m3/h99.99%N2的双高纯度的大型全低压设备。
1972年,法国制成大容量的纯氧空分设备:1700吨/天O2和1500吨/天N2 。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