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养殖的水质管理
春季投放入池青蛙蝌蚪,一般经过约45天的养殖,蝌蚪即可开始进入阶段。蝌蚪进入期后,由原来的安全水生生活过度到水陆两栖生活。这时要将的幼蛙及时捕捉到水较浅、堤埂坡度较大的幼蛙池中去饲养。
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即将完成,这时还有一个很长的尾巴,其行动不便,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将捕捉到幼蛙池中。此阶段的蝌蚪不再吃食,而依靠吸收尾部作为营养来源,所
蝌蚪种苗批发

青蛙养殖的水质管理
春季投放入池青蛙蝌蚪,一般经过约45天的养殖,蝌蚪即可开始进入阶段。蝌蚪进入期后,由原来的安全水生生活过度到水陆两栖生活。这时要将的幼蛙及时捕捉到水较浅、堤埂坡度较大的幼蛙池中去饲养。

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即将完成,这时还有一个很长的尾巴,其行动不便,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将捕捉到幼蛙池中。此阶段的蝌蚪不再吃食,而依靠吸收尾部作为营养来源,所以无需再投喂饵料。
水质的管理
蝌蚪宜肥水饲养,水质保持在浅绿为1好,当水质为深绿色时,可以进行全池换水(换掉多半老水)。由于在蝌蚪养殖期间每天都在进行投喂,所以蝌蚪池中的水无需刻意肥水,只要是饲喂蝌蚪的饲料适量时,水自然变绿。
青蛙养殖中的肠1炎你知道多少
肠1炎1是蝌蚪、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一旦发病,率高。
(1)病因:投喂不洁饵料易引起肠1炎,病原体为细1菌,可能是气单胞菌和链球菌。如给投喂天然的蝇蛆,如果消毒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肠1炎,导致大批。

(2)症状:病蛙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活动异常,取食量明显减少,反应迟钝,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3)防治措施:肠1炎的发生多与水体和食物不洁有关,因此要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拌一些肝胆舒灵、三黄粉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1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
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用碘全池消毒,并在饵料中拌加恩诺沙1星+硫酸新+水产用多维,拌20kg饲料,连用3-5天。
青蛙养殖现存问题
1.技术问题
主要表现在:(1)由于缺乏对蛙、稻品种的了解和种养密度的选择问题,造成蛙与蛙之间、稻与稻之间的食物、空间、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关系,导致减产减收。(2)忽略了蛙沟的消毒、蛙沟水质的管理,造成水质过肥,导致蛙病害的发生。(3)为了让青蛙看起来更肥、更健壮及预防蛙病的发生,在投放的饲料中添加了激1素或抗生1素等,造成蛙的排泄物中带有这些不良物质,影响了大米。这些问题都需要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人员在今后通力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关试验研究予以解决。

这些问题都需要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人员在今后通力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关试验研究予以解决。
2.生产模式问题。
主要表现在:(1)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缺乏规模化、产业化。将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到零散的一家一户,技术上较难实行,不仅不便于日常生产管理,还会大大提高单位生产成本。(2)宣传力度不够。该技术模式度小,对其宣传力度不够。(3)产业链不稳定。采用该生产模式,存在蛙苗、稻种去哪儿买?买什么品种?买什么饲料、肥料和药剂?收获后卖给谁?在日常管理方面,很多细节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比如食台的规格上,采用的是相连的款式,一侧的食台相连,增加了清洗的困难。价钱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说明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缺乏系统的产业链。(4)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缺乏具体的生产标准及验证指标,无法合法地证明蛙稻米是真正绿色安全的食品,值得大家花格购买。稻米进入市场后,消费者也无法依据任何认证指标来判断自己买的是否是正宗的蛙稻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