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需要了解的文常
1.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题材)的电影,主演(谭鑫培)成为早的电影演员。
2.(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早的故事片。
3.1913年,香港电影(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部电影(《庄子试妻》),它成为早在国外放映的电影。
艺考培训表演

编导需要了解的文常
1.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题材)的电影,主演(谭鑫培)成为早的电影演员。
2.(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早的故事片。
3.1913年,香港电影(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部电影(《庄子试妻》),它成为早在国外放映的电影。
4.我国部动画片是1941拍摄的(《铁扇公主》)。
5.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电影进入个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比较有作为的有(“”)、(“长城”)、“神州”、“民新”、“大百合”、“天一”等影片公司。(请说出其中三个公司名字)
6.1926年,我国的戏剧家(田汉)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并创立了(南国)电影剧社,在早期的电影写下了杰出的篇章。
7.1930年,电影(《野草闲花》)中(阮玲玉)与"电影皇帝"(金焰)演唱的《寻兄词》是早的电影歌曲。
8.1930年8月,几家大电影公司合并,成立联华影业公司,在的时间内就成为与、天一鼎足而立的新兴势力,吸引来一批高水准的电影人才,比如导演中的(孙瑜)、(蔡楚生)、(史东山),编剧里的(田汉)、(夏衍),再加上阮玲玉、金焰等一代,构成了30年代电影无可的黄金阵容。
9.(1931)年,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公映,预示电影走进有声时代。
10.对开始走向一个全盛期的30年代电影而言,电影,自然是吸引人的一项活动,其中轰动的应算1933年(《日报》)陈蝶衣发起举行的"电影皇后大",(胡蝶)艳压群芳,夺得影后的桂冠。
11.(1933年)宣告成立的(电影文化协会)标志("新兴电影运动")的展开。
你知道编导艺考生必须了解哪几个方面吗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1、必要的影视阅片量大有裨益。
由于编导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对于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积累需要分散在平时,这样做,一方面集训时积淀能够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可以应对艺考时的默评,可谓一举两得。
2、重大新闻评述表达习惯至关重要。
近年来,编导类非常侧重考查新闻评述和即兴表达能力,尤其是影视领域和各种重大新闻事件保持必要的新闻敏感,并勤练笔、多口头表达。这样一方面是锻炼自己对近年来重大事件的了解,保持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
3、文艺常识积累不可“临时抱佛脚”。
文艺常识是编导类所有考试的内容之一,也是基础性考核,同时又是所有内容中为客观的考试类型。目前国内不少考生对于文艺常识的学习有很大误区,一方面有人认为文艺常识考前突击记忆就可以了,还有不少人认为文艺常识要每天大量记忆,并且要记忆,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区。文艺常识需要方法,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记忆,盲目的记忆只会让学习更加疲劳。

考试都考哪些科目?
1、笔试:文学艺术基本常识。题型有:填空、简答、问答题;填空考察你对地名、人名作的了解情况。问答题考察你对文艺术语流派名称的了解深度。
比如:“声画分立”、“行当”。“论艺术虚构和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商业片的特性是什么”“如何评价王朔电影”、“城乡文化建设”情况。我们组织, 专门编写了近百道论述题, 等待你来学习讨论。
2、笔试:电影评论/命题作文——放映一部影片,要求考生当堂写一篇对该影片的评章。这是考查你综合素养的考试。需要较的理解力。考试时,要学会如何看片子,看完影片,一篇影评就应在脑海中形成了。叙事散文、议等命题写作。电视广告创意和节目策划
3、面试:面试也称口试,一般在复试中进行,但并不是所有院校都有。考官在考场里面向你提出一些文艺、生活、甚至哲学和美学以及个人爱好、兴趣、知识水平的问题,目的是了解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逻辑思维能力,考察考生素质是否具备方面的发展潜力。无论如何,考试时要落落大方、不紧张,但也要实事求是,争取不用假象掩饰自己,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的优势展现给考官看。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