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思路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降雨量监测、受纳水体监测、市政管网监测、海绵设施监测、下垫面监测。
(1)雨量监测:按照每5平方公里一个雨量计的原则尽可能均匀布置雨量计,以获得更准确的雨量及模型输入数据;
(2)受纳水体监测:通过三条河道的水量和水质监测,掌握区整体的径流量削减水平和面源污染控制水平;
(3)市政管网监测:通过市政管网关键节点水量和水
海绵城市信息化平台

总体思路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降雨量监测、受纳水体监测、市政管网监测、海绵设施监测、下垫面监测。
(1)雨量监测:按照每5平方公里一个雨量计的原则尽可能均匀布置雨量计,以获得更准确的雨量及模型输入数据;
(2)受纳水体监测:通过三条河道的水量和水质监测,掌握区整体的径流量削减水平和面源污染控制水平;
(3)市政管网监测:通过市政管网关键节点水量和水质监测,掌握典型区域(排水分区和地块级别)海绵设施运行整体效果;
(4)海绵设施监测:通过典型海绵设施出入口水量和水质监测,掌握典型设施的径流量控制效果和面源污染削减能力;
(5)下垫面监测:通过典型下垫面水量水质监测和掌握典型下垫面的产流规律和面源污染负荷水平及初期雨水污染规律。通过以上五级监测,可科学全面的分析镇江市海绵城市实施效果。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综合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公、规范化服务,为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控平台采用信息化建设的六层技术构架,在兼容现有相关业务平台的基础上具备系统平台数据和功能的扩展性。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
可以说,“大海绵”模式对“小海绵”的功能进行了有益补充及延伸,丰富及完善了海绵城市的“弹性”1功能,对兼备形象与内涵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积极作用。合理把握“大海绵”模式的作用,其关键因素有:①立足于海绵城市的核心诉求,即构建符合城市发展的“弹性”系统,合理分析适宜本城市地域特点及基础条件的弹性系统构建策略。政务外网门户是公众信息发布,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平台,主要面向公众用户。对于兴建“小海绵”模式条件优越的区域,形成以“小海绵”为主,“大海绵”为辅,“大小海绵”同时推进,以绿色基础设施为核心,灰色基础设施为补充的功能体系;对兴建“小海绵”模式条件欠缺的区域,则以“大海绵”模式为先导,形成满足城市“弹性”基础需求的功能体系,积极推广“小海绵”模式,积极配合“涉改”工程,如社区改造、都市更新、老旧城区拆迁等相关举措,对欠缺条件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新陈代谢”,终形成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共存的气候变化及灾害应变系统。②立足于海绵效益1优化,使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既有“表面”又有“实质”的惠民工程。“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一系列建设目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对“大海绵”与“小海绵”系统兼容并举,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大小海绵”互存的海绵建设模式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