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事故的预防与补救1.基坑开挖应检查和分析基坑及邻近既有建筑基础的土壤稳定性,并提出防止土壤失稳的措施。必要时,可提前加固相邻既有建筑的基础或基础,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故。2.当基坑降水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造成沉降、倾斜或裂缝破坏时,应立即停止基坑降水,查明事故原因,并进行有效加固。当设置基坑支护结构时,水位观测井和回灌井应设置在基坑挡水墙外,并靠近相邻的既
建筑加固公司
深基坑工程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基坑开挖应检查和分析基坑及邻近既有建筑基础的土壤稳定性,并提出防止土壤失稳的措施。必要时,可提前加固相邻既有建筑的基础或基础,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故。
2.当基坑降水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造成沉降、倾斜或裂缝破坏时,应立即停止基坑降水,查明事故原因,并进行有效加固。当设置基坑支护结构时,水位观测井和回灌井应设置在基坑挡水墙外,并靠近相邻的既有建筑物。
3.当基坑周边相邻的既有建筑为桩基或新建建筑采用打桩基础时,为了保护相邻既有建筑的安全,新基坑支护结构的外缘与相邻既有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2~1.5倍。当不能满足较小的安全距离时,应采用隔振沟或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或其他有效的基坑支护结构。
4.当基坑采用伸缩杆支护结构时,应事先确定相邻既有建筑物的基础类型和埋深。严禁用锚杆钻孔,破坏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基础稳定性或基础安全。
2.地基基础压密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1)注浆原理:利用液压通过注浆管以挤压、渗透、劈裂的形式将浆液注入地层,从而提高土壤的强度和压缩模量,增强土壤的抗渗性,达到提高土层承载力的目的。
(2)灌浆加固依据《地基处理手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JGJ123-2013)、《建筑地基处理规范》 (JGJ79-20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50202-2002)及其他相关技术规定。
(3)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基加固方案,灌浆深度为10.0米(从承台基础底部开始计算),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千帕。
(4)配浆:水泥为磷42.5普通硅酸水泥,水灰比为1:0.6,浆液初凝时间为1-2小时。
3灌浆控制点
(1)灌浆顺序一般如下:先外排帷幕,后内排帷幕,然后注入中间一排,先下半部分,再上半部分;为防止相邻两个孔之间的泥浆窜流,应采用分孔注浆。
(2)为保证灌浆质量和效果,打浆和灌浆的间隔时间为两次,间隔时间应大于1小时。在注入的水泥浆初凝后,应再次进行打浆和灌浆。终加固效果可通过反复灌浆进行调整,以确保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力。
锚杆静压桩托换基础的设计
1.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在地下16 ~ 18m处有一层高承载力、强风化的安山岩混合土,是桩端良好的持力层。对于侵入隧道净空的静压桩,在隧道开挖初期支护完成后将其切断,使桩端、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混凝土共同承担上部荷载。
2.压桩施工时,锚杆静压桩可以直观地显示单桩的承载力,反力锚杆和压桩孔嵌在建筑地基中。该锚杆静压桩机简单,操作方便,施工,无振动、噪音等污染,便于信息化施工,当建筑物出现较大不均匀沉降时,可随时增加桩数。
3.根据建筑物出现裂缝和沉降的位置和地质条件,在建筑物西侧9m的基础上进行托换处理。桩长16 ~ 18 m,采用146mm×5mm钢管加工。单桩竖向承载力为180千牛顿。建筑地基中布置了41根桩。单桩长度为2.0m,桩连接采用电焊焊接。焊接时应插入318L150导向钢筋。焊接时,焊缝应饱满、连续,不得虚焊。钢管桩应采用内压泥浆处理,以提高桩身承载力。灌浆材料应为水泥浆,水灰比为0.5,控制压力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