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特性
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的腐蚀性气体。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引起分解。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炸事故。
燃烧(分解)产物:。
环境标准/四氯乙烯 编辑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高容许浓度 10mg/m3
前苏联(1978) 环境空气中高容许浓度 0.06m
四氯乙烯供应
危险特性
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的腐蚀性气体。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引起分解。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炸事故。
燃烧(分解)产物:。
环境标准/四氯乙烯 编辑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高容许浓度 10mg/m3
前苏联(1978) 环境空气中高容许浓度 0.06mg/m3 (日均值)
(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 0.005mg/L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1mg/L
二级:0.2mg/L
三级:0.5mg/L
日本
地面水:0.01mg/L
废水:0.1mg/L
土壤浸出液:0.01mg/L
嗅觉阈浓度:50ppm
处理措施/四氯乙烯
石油类溶剂,如苯、煤油和汽油等都是可燃性溶剂,干洗业也就成为一种危险行业。原始的干洗方法是手工用汽油溶剂将衣物浸泡、刷洗、拧干、晾晒、自然挥发,即浪费溶剂,也不安全。
1926年,试制生产出了一种于干洗的石油溶剂“Stoddard” (斯托达德),并且开始使用干洗机,在机内清洗、脱液,浪费少了,但易燃、易爆的不安全隐患依然严重。
三十年代,发达也开始使用三氯乙烯化学溶剂作为干洗溶剂,解决了易燃易爆问题,据说六十年代我国也引进过这种溶剂的干洗机。但三氯乙烯脱脂性极强,对纤维的理、化性能有一定的破坏,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其毒性较强,对操作人员也有一定的危害。这期间,干洗也使用过化碳、三氯三氟等,由于这些溶剂有的毒性高,有的被禁用,有的使染料褪色等原因而未能被延续使用。
四十年代,国外发达开始使用四氯乙烯,它克服了三氯乙烯的缺点,性能比较稳定,KB值即洗净度比较高,毒性相对三氯乙烯较低,被洗衣界公认为是较好的干洗溶剂,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四氯乙烯(也称全氯乙烯)是一种不易燃烧的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的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苯。实际上它与烃类即碳氢化合物有着渊源关系。四氯乙烯的制备方法之一就是烃类高温氯化法,由甲烷、、丙烷、丙烯等烃类在50—500℃氯化热解而制得。主要用作溶剂、干洗剂、灭火剂、烟幕剂、动植物油抽提剂等。甚至也曾用作人类驱虫药物。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