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头版:打通上下游,链出“一号产业”未来
十二年聚智,园区高瞻远瞩、谋划布局
十二年聚力,园区软硬兼施、涵养生态
从零起步,砥砺磨剑
下游分离纯化,抗体分离纯化 ,纳微科技
十二年聚智,园区高瞻远瞩、谋划布局十二年聚力,园区软硬兼施、涵养生态从零起步,砥砺磨剑园区生物medicine产业正迎来“青春期式”的爆发成长
2020年6月2日 A01版
文章报道了园区围绕
以生物医l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打响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攻l坚战”
2020年伊始,新冠肺l炎疫情冲击着生产活动。一时间,供应链循环受阻,产业链随之面临着结构性洗牌的局面。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成了近期的热门话题。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苏州工业园区已深刻地嵌入到产业链中。面对疫情的冲击,园区以协同为基,打响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攻坚l战”。
围绕以生物医l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园区在“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现实中,淬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产业思维,构建引l领的“全产业链条”、打造强者恒强的“很强产业集群”、培育赋能的产业生态,全力锻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一号产业”。
协同打破国外垄断
“卡脖子”原材料园企也能造
生物制药用分离纯化层析介质,一个听起来十分陌生的名词,占据了生物制药生产环节约六成成本,也是困扰生物医l药行业多年的一项“卡脖子”技术。由于制备技术难度大,长期以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过去,国外供应商平均每年要提价10%,药企没有议价空间和替代选择。但这一切,随着园区一家企业十多年的攻关,逐渐有了改变。
看上去像面粉,在显微镜下,露出真容的分离纯化层析介质其实是一颗颗形状、大小一致的纳米微球。它们表面光滑,呈现出像液体一样的流动性。“不要看它们其貌不扬,提取效率却是杠杠的。”在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公司董事长江必旺揭开了这一材料的神秘之处。首先,纳米微球材料的吸附性与表面积成正比,纳微科技的纳米微球材料一克表面积就相当于一个足球,吸附力极强;其次,每个粒子内部都有像迷宫一样的孔洞结构,这些孔洞直径的大小决定了可以进入纳米微球内部蛋白或抗体的种类。“我们还在纳米微球表面链接了具有特殊功能基团,相当于给它们装了‘手’,让其可以顺利抓取某些物质,很大限度地将发酵液中有用的成分提取出来。”江必旺说。
如此神奇的材料,却来自于沙子。纳微科技用十多年如一日的刻苦攻关,上演了“沙子变黄金”的奇迹。2007年落户园区,公司主打的纳米产品,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电子行业。十多年间,伴随着园区生物医l药产业的起步、发展、集聚,与众多药企为邻的纳微科技,体会到了“卡脖子”技术之痛,决心要在相关领域实现突破。也正是靠着在电子行业赚到的利润,纳微科技支撑起了在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用纳米微球领域旷日持久的研发,并将沙子锁定为纳米微球的原料。“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我们的纳米微球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简单来说,就是把沙子溶解,提取出硅l烷试剂,再通过特殊工艺将其做成标准化的纳米微球材料。”江必旺说。这两年,随着园区生物医l药产业的迅猛发展,纳微科技在纳米微球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上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信达生物、恒瑞医l药、博l瑞医l药、开拓药业等园区众多“”生物药企的合作伙伴。“可以说,我们是跟园区的生物医l药产业一起协同,实现了在‘卡脖子’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江必旺说。
“拉长补短”让产业链一通到底
桑田岛崛起高l端生物医l药产业化基地
“免l疫疗法看苏州,苏州免l疫疗法看园区。”
在生物医l药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它道出了肿l瘤免l疫治l疗时代,园区在抗体药产业链端的地位。目前,4款国产治l疗癌l症的PD-1单抗中,有3款在园区研发或生产。如何进一步强化园区在抗体药领域的长板并拓展新优势?于5月底全部启用的苏州生物医l药产业园(BioBAY)桑田岛二期项目,就在产业链的“拉长补短”上做出了较l新的尝试。
21公顷高l端生物医l药产业化基地,打造生物医l药孵化、加速与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桑田岛项目此番完全亮相,展露出园区的雄心——打造生物医l药“强产业集群”。这点,从当天入驻的企业就能看出。集中在抗体药、细胞和基因治l疗领域,入驻企业中,既有克睿基因这样锚定基于基因编辑技术药l物和疗法的“老朋友”,又有亘喜生物这样专注于开发可靠实惠癌l症细胞基因疗法、把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搬来的“新伙伴”,还有杏联药业这样背靠其上市母公司抗体的绝l对“实力者”。据悉,杏联药业首l个产品是同类靶点中首l个治l疗类风l湿关l节炎潜在的单抗药l物,在国内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此次在桑田岛的产业化基地,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将用于企业首l个产品生产。预计年内上市后,该单抗药l物在年销售额的峰值有望达到20亿元。
(作者:刘雅慧 来源: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