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视频作者:无锡市卡沃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发电厂现场作业安全管理
1.1日常生产或机组检修、施工用电(包含外包工程施工用电),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应编制临时用电施工措施。方可进行接用临时电源。
1.2导线敷设应符合规程要求,使用的绝缘导线室内架空高度应大于2.5m,室外大于4m,跨越道路大于6m。架空的导线不得
气缸伤害体感教育
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
视频作者:无锡市卡沃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发电厂现场作业安全管理
1.1日常生产或机组检修、施工用电(包含外包工程施工用电),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应编制临时用电施工措施。方可进行接用临时电源。
1.2导线敷设应符合规程要求,使用的绝缘导线室内架空高度应大于2.5m,室外大于4m,跨越道路大于6m。架空的导线不得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并要采取固定措施。
1.3橡皮电缆架空敷设时,应沿墙壁或电杆设置,并用绝缘子固定。严禁使用金属裸线作绑线。固间距应保持让橡皮电缆能承受自重带来的荷重。
1.4严禁架空线敷设在油管道或可能造成火灾危险场所。
1.5严禁将导线不加绝缘捆绑缠绕在护栏、管道及脚手架上。
1.6穿越建筑物、构成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的电缆及引出地面从2m高度至地下0.2m处必须加设防护套管。电缆干线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
1.7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应不小于0.6m,并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不小于50mm厚的细砂,然后覆盖砖等硬质保护层。
1.8电缆使用时,过墙过道须设置保护管。其外附套须满足要求,电缆埋地时应在地上插有标志,以示警告。
1.9用电部门应专人管理维护,如电焊机、排水泵等,电源必须接在固定检修盘内,严禁接在运行盘及其它非生产电源盘内,严禁私自乱拉乱接。
1.10所有临时电源电线,必须使用橡胶套缆线。非操作人员不得擅自操作,一经发现作w章作业处理,如产生后果应负全部责任。
2.2使用前应对制动器、吊钩、钢丝绳和安全装置进行检查。发现性能不正常时,应在起吊前排除,并做好检查记录;
2.3对桥、门式起重机开车前,必须鸣铃或报警,操作中接近人时,亦应给予断续铃声或报警;
2.4操作应按指挥信号进行。对紧急停车信号,不论何人发出,都应立即执行;
2.5当起重机上或其周围确认无人时,才可以闭合主电源。
2.6 闭合主电源前,应使所有的控制器手柄置于零位;
2.7工作中突然断电时,应将所有控制器手柄扳回零位;在重新工作前,应检查起重机动作是否都正常;
2.8起重机的金属结构及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轨道式起重机的轨道应有可靠接地;
2.9有下述情况之一时,不应进行操作:
2.9.1无劳动部门颁发的起重作业有效证j的人员;
2.9.2非起重指挥或指挥信号不明确;
2.9.3超载或物体重量不清。如吊拔起重量或拉力不清的埋置物体,及斜拉斜吊等;
2.9.4结构或零部件有影响安全工作的缺陷或损伤。如制动器、安全装置失灵、吊钩螺母防松装置损坏,钢丝绳损伤达到报废标准等;
2.9.5捆绑、吊挂不牢或不平衡而可能滑动,重物棱角处与钢丝绳之间未加衬垫等;
2.9.6被吊物体上有人或浮置物;
2.9.7工作场地昏暗,无法看清场地、被吊物情况和指挥信号等;
2.9.8易燃易爆物品没有采取专门安全措施和经过批准;
2.10操作时,应遵守下述要求:
2.10.1不得利用极限位置限制器停车;
2.10.2不得在有载荷的情况下调整起升、变幅机构的制动器;
2.10.3吊运时,不得从人的上空通过,吊臂下不得有人;
2.10.4起重机工作时不得进行检查和维修;
2.10.5所吊重物接近或达到额定能力时,吊运前应检查制动器,并用小高度,短行程试吊后,再平稳地吊运;
2.10.6无下降极限位置限制器的起重机,吊钩在工作位置时,卷筒上的钢丝绳必须保持有设计规定的安全圈数。
2.10.7对无反接制动性能的起重机,除特殊紧急情况外,不得利用打反车进行制动。
2.10.8不得长时间将重物悬吊在空中,有重物悬吊时司机不得离开驾驶室。
2.10.9有主、辅两套起升起构的起重机,主、辅钩不应同时开动。对于设计允许同时使用的起重机除外。
2.10.10各类起重机械安全保护装置,联锁、信号指示应完整良好。严禁在失去保护的情况下使用或带病运行。
气缸伤害体感教育气缸伤害体感教育气缸伤害体感教育气缸伤害体感教育
体感识别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价格逐渐趋于平民化的汽车向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在车载设备的种类很多,为常见的是GPS导航系统。若是面对具体而特殊的处理情况,相关检修人员要具体分析问题原因,然后针对不同的危险点进行对应的处理对策。然而小小的显示屏和有限的数据量在未来很显然不能够胜任庞大数据的显示,同时二维的数据显示和触摸的操作方式不能够很好的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模式。鉴于此,本论文阐述一种未来新型车载设备显示与交互系统。采用透明的显示屏幕将其与汽车前挡风玻璃合二为一。借助于面积较大的汽车挡风玻璃实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