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适应变革和持续改善的管理流程精益到场是对公司现有到场方式的一种变革,但是我们所建立的管理模式,是拒绝变革或难以变革的,而精益到场所带来的变革,又是一种剧烈的变革,一种倒金字塔的管理。因此,带来大冲击的是管理者,而不是员工,只不过精益到场是连员工都难以适应他们自身作为主体的一种新管理方式。
原来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只不过在其他一些管理变革上,很少提及员工参
精益训练道场
建立一个适应变革和持续改善的管理流程精益到场是对公司现有到场方式的一种变革,但是我们所建立的管理模式,是拒绝变革或难以变革的,而精益到场所带来的变革,又是一种剧烈的变革,一种倒金字塔的管理。因此,带来大冲击的是管理者,而不是员工,只不过精益到场是连员工都难以适应他们自身作为主体的一种新管理方式。
原来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只不过在其他一些管理变革上,很少提及员工参与的重要性,而精益到场从开始就强调员工参与的重要性,它颠覆了传统的管理,员工要成为管理的主体,一方面员工没有准备,没有那种作为管理主体的想法;另外一方面,领导或是管理者还是发号施令要员工参与,这本身就是滑稽的事情。
不要让精益到场成为道德, 而是流程,这是必须的。一个正常社会的有序,不是靠道德保证的,恰恰是靠法律保证的。很多公司成立专门的精益到场推行部门,独立于正常的业务流程之外,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说明精益到场是超越于公司业务流程之
外的,这就如道德一样,整天呼吁大家去执行,但结果呢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益到场是大量的工具与方法,就必须作为流程的一部分。
精益到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精益之行还需要在以上这些精益思想、原则和准则的指导下学习和实践一些有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工业工程(IE)、价值流图分析、柔性到场线建立、缩短作业转换时间、拉动式连续“一个流”到场、5S、QC七工具、统计质量控制、防差错技术、TPM等等。学习以及基于对本国和本企业特点认知基础上的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您必须有耐心。
我们也发现,一些公司管理层对精益到场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它像一样,短时间能学会应用,进而解决公司所有的问题。有些管理层认为,只要学上一招半式的精益工具和手法,就能使公司变成了精益的公司,就能无往不利了。
为了让大家对精益思想有正确的认识,不至于迷失方向,我们认为系统性地导入精益思想是必要的,即必须考虑:
1) 导入精益到场系统的指导原则;
2) 建立精益到场系统的架构;
3) 建立精益到场系统的步骤和方法;
4) 建立精益到场系统所使用的工具。
5、错了马上改善
如果确实是自身工作理念、方法、流程出现了问题和错误,那就要马上改善,耽误一秒钟就要产生一秒钟的浪费。
6、先从不花钱的改善做起
改善的终目的是减少浪费、提升企业竞争力,毋庸置疑,改善方法本身也一定要“够节俭”,尽量不花钱,否则改善获得的成果就会被改善方法的浪费无情地削减。
7、穷则变,变则通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或者改变,无疑,聪明的人会毫无迟疑地选择改变,因为改变了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可能。当我们在谷底时,无论往哪一个方向走,只要走,我们的高度都比谷底要高,只要改变了,往往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8、求根源,反复五次为什么
改善要立即实施,也要追求问题的根本原因,正所谓“有的放矢”,排除假因获得真因,才能够以高的效率获得改善预期的效果。那如何获得真因呢就是反复问自己五次为什么,每问一次,就向真因靠近一点。
9、十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的智慧高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改善是一个团体活动,改善点的发现、改善方法的发掘与实施,都需要多人配合,也包括领导与员工的配合。
10、改善是无限的
有一句广告语道“没有好,只有更好”。在到场过程中,我们需要随时关注顾客,满足甚至超越顾客的需求,而顾客的需求是在不断增长的,因此,对自身工作的改善也是无限的,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打破固有观念”,“寻找可行的方法”,改善下去。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