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回阀:又称逆流阀、逆止阀、背压阀和单向阀。这些阀门是靠管路中介质本身的流动产生的力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属于一种自动阀门。止回阀用于管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介质倒流、防止泵及驱动电动机反转,以及容器介质的泄放。止回阀还可用于给其中的压力可能升至超过系统压的辅助系统提供补给的管路上。主要可分为旋启式(依重i心旋转)与升降式(沿轴线移动)。③调节性能相对较差,只在小范围内调节(一般
TKYCO 暖通阀门
止回阀:又称逆流阀、逆止阀、背压阀和单向阀。这些阀门是靠管路中介质本身的流动产生的力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属于一种自动阀门。止回阀用于管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介质倒流、防止泵及驱动电动机反转,以及容器介质的泄放。止回阀还可用于给其中的压力可能升至超过系统压的辅助系统提供补给的管路上。主要可分为旋启式(依重
i心旋转)与升降式(沿轴线移动)。③调节性能相对较差,只在小范围内调节(一般在关闭至2/3开度时,可用于流量调节)。
定义
平衡阀是在水力工况下,起到动态、静态平衡调节的阀门。平衡阀可分为三种类型:静态平衡阀、动态平衡阀及压差无关型平衡阀。静态平衡 阀亦称平衡阀、手动平衡阀、数字锁定平衡阀、双位调节阀等,它是通过改变阀芯与阀座的间隙(开度),调整阀门的Kv(阀门流通能力)来改变流经阀门的流动阻力以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其作用对象是系统的阻力,消除系统中阻力不平衡的现象,从而能够将新的水量按照设计计算的比例平衡分配,各支路同时按比例增减。静态平衡阀在系统中应用场合可以在:总管、立管、水平支管以及末端等使用,效果等同于同程管。不应随意变动平衡阀开度管网系统安装完毕,并具备测试条件后,使用智能仪表对全部平衡阀进行调试整定,并将各阀门开度锁定,使管网实现水力工况平衡。
调节阀的发展
自20世纪初始已有八十年的历史,先后产生了十个大类的调节阀产品、自力式阀和定位
l器调节阀等,调节阀和控制阀的发展历程如下:20年代:原始的稳定压力用的调节阀问世。30年代:以“V”型缺口的双座阀和单座阀为代表产品V型调节球阀问世。40年代:出现定位
l器,调节阀新品种进一步产生,出现隔膜阀、角型阀、蝶阀、球阀等。50年代:球阀得到较大的推广使用,三通阀代替两台单座阀投入系统。60年代:在国内对上述产品进行了系列化的改进设计和标准化、规范化后,国内才才有了完整系列产品。我们还在大量使用的单座阀、双座阀、角型阀、三通阀、隔膜阀、蝶阀、球阀七种产品仍然是六十年代水平的产品。这时,国外开始推出了第八种结构调节阀——套筒阀。70年代:又一种新结构的产品——偏心旋转阀问世(第九大类结构的调节阀品种)。这一时期套筒阀在国外被广泛应用。70年代末,国内联合设计了套筒阀,使有了自己的套筒阀产品系列。80年代:改革开放期间,成功引进了石化装置和调节阀技术,使套筒阀、偏心旋转阀得到了推广使用,尤其是套筒阀,大有取代单、双座阀之势,其使用越来越广。80年代末,调节阀又一重大进展是日本的Cv3000和精小型调节阀,它们在结构方面,将单弹簧的气动薄膜执行机构改为多弹簧式薄膜执行机构,阀的结构只是改进,不是改变。它的突出特点是使调节阀的重量和高度下降30%,流量系数提高30%。90年代:90年代的调节阀重点是在可靠性、特殊疑难
l产品的攻关、改进、提高上。到了90年代末,由华林公司推出了第十种结构的产品——全功能超轻型阀。它突出的特点是在可靠性上、功能上和重量上的突破。功能上的突破——唯
l一具备全功能的产品,故此,可由一种产品代替众多功能上不的产品,使选型简化、使用简化、品种简化;90年代:90年代的调节阀重点是在可靠性、特殊疑难l产品的攻关、改进、提高上。在重量上的突破——比主导产品单座阀、双座阀、套筒阀轻70~80%,比精小型阀还轻40~50%;可靠性的突破
l——解决了传统调节阀等各种不可靠性因素,如密封的可靠性、定位的可靠性、动作的可靠性等。该产品的问世,使的调节阀技术和应用水平达到了九十年代末水平;它是对调节阀的重大突破;尤其是电子式全功能超轻型阀,必将成为下世纪调节阀的主流。
调节阀日常维护工作内容分为巡回检查和定期维护两部分,定期维护工作如下。
定期维护工作内容如下:1、定期对调节阀外部进行清洁工作。2、定期对调节阀填料函和其他密封部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更换密封部件,保持静、动密封点的密封性。3、定期对需润滑的部件添加润滑油。4、定期对气源或液压过滤系统进行排污和清洁工作。5、定期检查各连接点的连接情况,腐蚀情况,必要时应更换连接件。调网的过程就是用平衡阀增加近端阻力,使近端支路S值增大至设计值,总S值增大至设计值。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