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淬火---回火一.退火的种类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到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却),获得接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钢的退火工艺种类很多,根据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的退火,又称为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扩散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下的退火,包括再结晶退火及去应力退火等。退火将钢
退火热处理
退火---淬火---回火一.退火的种类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到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却),获得接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钢的退火工艺种类很多,根据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的退火,又称为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扩散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下的退火,包括再结晶退火及去应力退火等。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称为退火。
中频热处理交流效应
表面效应——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沿导体截面上的电流密度不是均匀分布的,da电流密度出现在导体的表面层,且以指数函数向心部衰减。邻近效应——相邻两导体通以交流电时,导体中的电流要重新分布,两者电流反向时,电流聚集在导体的内侧,电流同向时被排于导体外侧。(二)中温回火(350-500度)中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圆环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圆形螺线管时,da电流出现在线圈导体的内侧中频感应加热就是以上三种效应的综合应用,感应线圈本身表现为圆环效应,炉体表现为表面效应,两者之间是邻近效应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操作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 ;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热处理工艺有哪些
1.退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1.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