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机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榨条、榨圈油槽过深
榨油机在长期工作后,表面会积累大量的油垢,污垢,这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机械部件磨损严重,或者出现了缝隙而造成的漏渣现象,给我们的生产工作带来了麻烦,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要进行仔细的查找原因,造成冒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榨油机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榨条、榨圈油槽过深,对于这种原因我们要调整榨条、榨
榨油机榨圈厂家
榨油机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榨条、榨圈油槽过深
榨油机在长期工作后,表面会积累大量的油垢,污垢,这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机械部件磨损严重,或者出现了缝隙而造成的漏渣现象,给我们的生产工作带来了麻烦,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要进行仔细的查找原因,造成冒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榨油机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榨条、榨圈油槽过深,对于这种原因我们要调整榨条、榨圈的位置。饼太薄,榨膛压力过大,我们就需要放大出饼的厚度,这样才能舒缓压力。压榨遍数过多,这种比较好解决,减少压榨次数就行了,零件磨损是大部分榨油设备漏渣的主要原因,油料太干也会造成冒渣的现象,可以适当提高水分。
提高榨膛温度
1)榨膛中的温度对榨油机压榨时的产量和出油率有较大影响。榨膛内具有足够高的初始温度,才能形成良好的压榨条件,保证正常出油。没有足够的温度,料胚在榨膛中就不能形成正常压力,不能结饼,难以得到较好的出油效果。为了使榨膛中有足够的温度,在开榨前打开榨油机的预热装置将榨螺预热到合适温度。正常情况下,机器的温度由出饼端向进料端逐渐升高,直至榨笼外表面的温度达到烫手时方可开始进行压榨。
2) 清理榨条、榨圈的出油缝隙,对榨油机进行清扫。可用锤扁的铁丝或磨薄的钢锯条将榨条缝隙中枯饼捅出来,将榨圈之间的枯饼打扫干净,剔除料斗底部和进料座孔中堆积的枯饼。以上工作都必须在停机状态下进行,以免发生事故。
3)榨膛温度升起来后,若采用冷榨法,则可以直接将料胚倒入料斗中进行压榨。若采用热榨法,则应事先对料胚进行加热,称为“炒籽”。炒籽的好坏直接影响出油率、油品和枯饼的质量。
注意事项
1、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制油工艺技术及榨油机性能后,才能独立操作。
2、严禁金属或其它硬物进入榨膛。不准用金属棍捅进料口。
3、榨螺轴卡阻时,未排除故障,不准强行启动,更不准开反车倒料,以免造成机件的损坏和其他事故。
4、注意操作与安全生产,榨出的饼粕应摊凉到 40℃以下,才能堆积和包装,以防自燃。
5、使用中突然停电超过 5 分钟时,必须抽出榨螺轴,清理榨膛装配好后方可重新起动运行。
6、禁止用大功率的电动机来带动榨油机。
7、机器工作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8、凡与芯轴装配有关的零件,其螺纹全为反牙螺纹(左旋) 。
几种稀少油料的压榨法:
胡麻籽、茶籽及桐籽,我们了解到的压榨情况较少,现就所了解到的情况如下,仅供参考。
茶籽:茶籽含油 25-33%左右,压榨前需要清杂粉碎, 粉碎至豆籽大小,然后进入蒸炒,若上锅蒸,则把水烧沸后蒸,蒸一段时间,以手抓不粘手为合适,再经摊凉, 40 度左右便可以入榨,若粉碎后上锅炒,则炒至温度达 100-110 度时,其内质由软变硬,便可以开机入榨。一般机温升至 80度后方可进入正常压榨。
桐籽:桐籽含油率达 65-70%左右,是比较难压榨的油料。桐籽在压榨前也进行清杂、破碎,桐籽应破碎成小颗粒状,但不能破碎成粉沫,只能将一颗桐籽破碎成 3-4 颗粒即可,破碎后进入蒸炒锅, 当温度达到 120-130度时方可进行入榨。桐籽在压榨时掺入不同数量的桐籽壳,使其压榨时增加硬厚,以便提高出油率。压榨顺利,出油率可达 45-50%。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