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内镜破损是延长内镜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早期发现内镜破损的有效办法就是每次清洗前进行测漏。从保护镜子和保证洗消效果的角度,宜每次清洗前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规范”建议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宜具备测漏功能。定期监测水质关注灭菌蒸器用水及终末冲洗纯化水的质量,定期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用水质量。由于在测漏时需要旋转大小角度钮,使内镜先
内镜消毒剂供应
预防内镜破损是延长内镜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早期发现内镜破损的有效办法就是每次清洗前进行测漏。从保护镜子和保证洗消效果的角度,宜每次清洗前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规范”建议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宜具备测漏功能。定期监测水质关注灭菌蒸器用水及终末冲洗纯化水的质量,定期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用水质量。由于在测漏时需要旋转大小角度钮,使内镜先端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弯曲,仔细观察有无气泡冒出,再观察其他部分,才能及时发现管道及外皮的细小漏水情况,而自动清洗消毒机虽然有测漏功能,但不能旋转大小角度钮,因此只有内镜出现较大破损时才能发现,故即使使用自动清洗消毒机也必须行手工测漏;另外,鉴于国内大多数医院内镜数量不能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每次使用后即测漏可操作性较差,因此规定“内镜使用后宜每次清洗前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但该要求并未达到发达的标准。
清洗槽清洗机应分开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分开设置和使用。清洗过程会有残留细菌的污染,考虑到不同系统的内镜污染的细类不同,其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也不同,一旦交叉污染可能会造成,“规范”要求应分开。特别是支气管镜可能污染的分枝对抵抗力较强,与消化道内镜一同清洗易发生交叉污染。机械清洗消毒经手工预处理后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对内镜进行集中、1统一清洗消毒,运行预先设定好的清洗消毒程序,一次性完成内镜的清洗、漂洗、消毒、干燥。未来的发展若有理想的高水平消毒剂,则不需要强调不同系统的软式内镜清洗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分开设置。
器械分类
清洗前将生锈的器械挑出单独清洗,因生锈的器械在水中分解为铁离子,铁离子接触到光洁的器械表面产生锈蚀,去污处理完毕的器械,应专人负责检查。
2.减少机械磨损
无论是人工清洗还是机械清洗都应避免器械过度受到机械磨损,避免用硬毛刷、钢丝球擦洗器械,破坏器械表面的保护膜。
3.保持器械干燥
潮湿的器械因带有水分影响灭菌因子的穿透,造成灭菌失败,应选用干燥设备对器械进行干燥处理。经过干燥程序后应为器械上油,隔绝干燥的器械表面与空气及其他有害的化学物质,从而起到保护器械的作用。
4.定期监测水质
关注灭菌蒸器用水及终末冲洗纯化水的质量,定期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用水质量。冲洗、洗涤、漂洗时应使用软水,终末漂洗、消毒时应使用纯化水。
5.器械存放
器械存放环境不佳也是造成锈蚀的原因之一,仪器应在干燥无尘的环境中存放,避免器械与气温温差太大,以免仪器上出现冷凝液。器械包应规则放置,避免叠放,并分类存放,不能同化学药品放在一起。
手工清洗还是机器清洗?
清洗效果直接决定消毒效果,特别是对于软式内镜,更多的是依靠化学消毒及灭菌,如等消毒剂短时间达不到高水平消毒,目标微生物的减少主要是清洗,残留污染物将显著影响消毒效果,所以清洗质量非常关键。
究竟是采取哪种方式清洗,面临比较大的问题,目前常常将两种清洗方式对立起来了。机器清洗对保证清洗质量的稳定性似乎更好一些,但强调机器清洗之前应该手工清洗。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