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的栽培方式:
1.选场配料。栽培场地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外大田、大棚,或者果树、农作物间进行套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夏季在室内或遮阴棚种植,秋、冬、春三季均以室外为主,进行露地栽培。配料:每20平方米的种植面积,就需要使用干稻草400公斤、石灰粉20公斤,此外还可适当添加辅助原料(如麦皮、米糠)等。
2.原料处理。用3%石灰水浇泼在
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
鸡腿菇的栽培方式:
1.选场配料。栽培场地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外大田、大棚,或者果树、农作物间进行套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夏季在室内或遮阴棚种植,秋、冬、春三季均以室外为主,进行露地栽培。配料:每20平方米的种植面积,就需要使用干稻草400公斤、石灰粉20公斤,此外还可适当添加辅助原料(如麦皮、米糠)等。
2.原料处理。用3%石灰水浇泼在配料上,边浇水边上堆培养料,堆高2米,长宽自定,拍严实后盖膜发酵。在料中插一支温度计,当料温升至60℃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上午再进行一次翻堆工作,这个时候翻的同时还需要浇3%的石灰水进去,然后再像之样覆盖薄膜继续发酵,等待温度达到60℃以上而且维持1天就可以下田进行栽培。
3.播种栽培。挖宽1.2米,深10厘米,长度根据地形决定,共20平方米的畦床,四周需要挖出深宽各20厘米沟用来排水。栽培前几天用3%石灰水浇于全畦床,栽培的当天还需要撒一层干草木灰。每平方米按干料计算用料20公斤,厚约25厘米,用种量10%。栽培结束后可以借用木板把料面压实整平,再薄薄撒一层干草木,然后盖土3厘米,土面之上再薄撒一层草木灰,然后就可以盖膜等发菌,3天后抖动薄膜有助于新鲜氧气的进入,帮助通风换气,每天需要进行2次。
4.发菌管理及采收。用竹竿撑起小弓棚,减少或增加棚上的草帘厚度和用制作双层竹弓双层膜的方法来调控棚内的温度至10—28℃之间,一个多月之后若是小菇破土而出,就可以把盖膜去除,轻喷水、勤喷水用以保湿,等10-20天进入菌蕾期,就可以进行采收工作了。用手左右旋转拨出鸡腿菇,削去菇脚上的泥土,装进筐里运入市场进行销售。
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让蘑菇远离病虫害在养殖的过程中,遇到病虫害是菇农非常害怕的事情.没有采用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的话,一旦病虫害,轻则产量下降,重则颗粒无收。要想养出高产品相的食用菌,通风/采光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前的养殖户有很因为通风少而减产的例子,发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才通风.以及通风过都是错误的,一定要注意通风散热以及采光.食用菌在发菌期间是菌丝生长阶段,菌丝的生长需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充足的氧气菌丝才能完成有效的营养积累,这样到出菇的时候产量才会高。
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种植的食用菌是可作为蔬菜食用的蘑菇,另外包含药食兼用的、猴头、银耳、灰树花等,以及药用的灵芝、茯苓、等。自古至今,国人常以“菰”“芝”“伞”“菌”“蘑”“菇”“耳”“蕈”或者“蘑菇”来统称各种食用菌。习惯上,木上长的蘑菇为“菌”,土中长的蘑菇为“蕈”。
虽然对 “食用菌”不是很熟悉,但是蕈菌文化渊源留长,有着3000多年的食用菌栽培食用历史,南宋时陈仁玉著有《菌谱》、明代潘之恒著有《广菌谱》、清代吴林著有《吴菌谱》。
“松花着处蕈花生,雨后崖前采几茎, 吩咐山妻好珍重,姜芽篱笋共为羹。”这是277年前《吴菌谱》中的诗章。它不仅描述了食用蕈的生态习性,而且还介绍了同姜笋一起做羹的烹调方法。古人用文字记载了大概40余种菌菇,有时候一个名字会对应一类食用菌或几种相近的食用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食用类不断递增,2000年时就统计出938种食用菌,有些种类的食用菌还有数量庞大的不同品种,比如牛肝菌就被发现有233个不同的品种。但是现在普遍可食用的仅有30余种,许多食用菌也较难人工栽培。食用菌市场前景广,市场需求大,人工栽培前景也不错,目前人工种植时多用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来养殖食用菌。
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成菇管理:成菇期的管理,可以相对粗放,但仍以保持各项管理指标的稳定为上。首先,加强水分管理。空气湿度以90%左右为宜,但可以保持再高的空气湿度至短时的饱和。 其次,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加强通风管理。由于子实体的增大,需要的氧气量相应地增加,故应适当提高通风量,二氧化碳浓度要适量。 zairanh,辅助增产提质。采收前2天,可喷施一次三维精素(喷施型)2000~2500倍液,以保障增产提质效果。采收天,即不可继续喷施,否则,将会因转化吸收不到位而造成营养浪费。
适期收获:实际生产中,食用菌网架 出菇房网架生产菇一般要求“七八分熟采收”,该阶段的子实体,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菌盖鲜亮,表皮饱满,如自然紧致和光滑;二是菌盖色泽偏深,有种诱人食欲的感觉;三是外观很嫩,有种娇艳欲滴的意思,而不是暗淡无光、死气沉沉的那种表现。此时及时采收,商品性很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