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的源头分类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国外很多学者提出垃圾分类应从社区层面开始,从源头上提高垃圾的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循着这个思路,微观层面对于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研究日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台湾学者 Chu 和Chiu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 vior,简称 TPB)构建了影响垃圾再循环因素的整体性模型,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态度、主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城市垃圾的源头分类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国外很多学者提出垃圾分类应从社区层面开始,从源头上提高垃圾的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循着这个思路,微观层面对于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研究日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台湾学者 Chu 和Chiu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 vior,简称 TPB)构建了影响垃圾再循环因素的整体性模型,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道德义务等。其后,从微观层面对居民的个体行为心理解读日渐受到重视,行为计划对于分类行为的影响得以更加深入的解析。相关研究探讨了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内在动机、既往行为、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利益的感知、对政策效应的感知、社会资本、居民的环境价值观和道德因素 。与一般认知不同的是,Rafia 等的实证研究并不支持居民文化程度与其垃圾分类意愿之间的相关性,我国学者占绍文和张海瑜亦有相同结论。

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之高是的。这一切,都源于精心的管理和周到的安排,以及民众的自觉维护与认真配合。日本很早就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把垃圾问题纳入小学社会课课本。垃圾要分类,要定时扔垃圾,早已成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规矩,完全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民众对还可以回收循环使用的垃圾,他们都会叠放整齐,以便于回收工人的操作。如对于有可能产生危险的垃圾,他们会预先做一些处理,如扔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 用过的带有压力的喷雾罐等,一定要扎一个小孔,以防止。即便是生活中的普通垃圾,也要控干水分,再放到垃圾袋里。在日本超级市场门口设立了很多透明的柜子,用来回收市民家中废弃的饮料瓶罐,学校和幼儿园也鼓励小朋友将家中用过的饮料瓶罐带到学校集中收集。
比利时是较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其垃圾回收率居世界前列。比利时的垃圾垃圾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强调公众的参与意识。比利时的垃圾分类比较细,被分为纸张、纸箱、塑料、金属包装、玻璃以及无回收价值的废弃物等几大类,不同的垃圾必须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装,一旦放错,垃圾回收工将有权拒绝运送。正是在这一强制性措施之下,公众的参与意识逐步强化和提高,目前 90% 的比利时人养成了将垃圾分类的习惯。 2. 化运作。据介绍,2007 年比利时超过80% 的废弃包装被回收利用,其回收规模居界前列。相关循环利用材料的出售为比利时带来约 7 亿欧元的收入。
为了循环利用,比利时成立了两家专门处理垃圾的公司,用以处理工业包装垃圾和生活包装垃圾。处理这些垃圾的费用,则来自两家垃圾处理公司下属的会员。依照比利时的法律规定,凡是会产生包装物的企业都必须按工业包装垃圾或生活包装垃圾加盟上述两家公司,并按照营业额的多少支付相应的“垃圾处理费”。只有成为会员后,其产品的包装上才可印上一个象征统一回收的“绿点”标志。否则这些垃圾将由生产企业自行负责回收。
1989 年 12 月 26 日公布并实施的《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sd法》是 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其中第四章“防 治 环 境 污 染 和 其 他 公 害”专 门 规 定 了 防治包括城市垃圾在内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是城市垃圾管理及污染防治其他立法的基础,但由于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的限制,该法中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并无具体规定。《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2004 年 修 订) ( 简 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固体废物 污 染 环 境 防 治 法》是中治固体废物污染的 单 行 法,该 法 第 三 章 第 三 节 为“生 活 垃圾污染环境 的 防 治”,其中第四十二条中做出了对城市生活垃 圾 分 类 的 规 定: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逐 步 做 到 分 类 收 集 和 运 输,并 积 极 开 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