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身穿衣操作规程
1、提前准备:
1)净身用品:两条毛巾和一瓶酒精
2)寿衣
3)抢救仪器、导管撤掉,身体创口进行必要处理
4)堵塞气孔:包括口腔、鼻孔、耳道、肛门等
2、净身程序
1)向老人鞠躬致敬,询问家属要求
2)脱去老人病号服
3)将酒精倒入面盆,加兑适量温水,浸泡
殡葬公司
净身穿衣操作规程
1、提前准备:
1)净身用品:两条毛巾和一瓶酒精
2)寿衣
3)抢救仪器、导管撤掉,身体创口进行必要处理
4)堵塞气孔:包括口腔、鼻孔、耳道、肛门等
2、净身程序
1)向老人鞠躬致敬,询问家属要求
2)脱去老人病号服
3)将酒精倒入面盆,加兑适量温水,浸泡毛巾
4)请家属用毛巾为老人开光
5)开始净身,顺序:面—头—耳—颈—胸—腹—上臂—手—后背—骨盆-大腿—小腿—脚—腿背部
6)请家人确认是否满意
注意:
A、侧翻身擦拭背部时,需家人扶正头部,防止体液流出
B、净身过程中,注意老人的隐秘部分的遮挡
C、如果逝者为女性,应提前征求家属要求
3、穿衣程序
1)核对寿衣包内物品是否
2)将衣裤套好,叠放整齐
3)穿裤过程:双手穿过裤管,抓住老人的双脚,裤子上到老人臀部,抬臀部将裤腰到位
4)穿上衣过程:手套左袖,拉住老人左手,入袖,肩领对齐,将右半侧衣服整理好,扶好老人头部,向右侧翻身,将右半侧衣服压在老人身下,后放平老人,再反向侧翻老人,将衣服拉出,右侧衣袖下拉,手套右袖抓住老人右手,将右袖穿好,肩领对齐,后调整衣服是否平齐
5)系好衣服带子,放好腰带,两端压于老人身下,穿袜子,穿鞋
6)整理黄褥、黄单,老人侧翻,将下面铺平整,注意扶好头部
7)在老人脚踝处系好绑腿带,手绢放在袖口里(男左女右),左金右银的元宝和戒指放好,口铃放入口中,由老人子女给老人放垫背钱
8)整理白褥、白单,给老人盖到胸口,盖上盖脸布
9)入尸袋,入棺
注意:如果老人腹水严重,请用湿毛巾将老人脸部裹上,以免因为腹压等因素,口中有异物,污染新衣服。
我们讲殡葬,讲得广义一点,它是文化、宗教、礼仪、风俗的,因时代、地域的差异和文明的变迁而变异的一种对待死者和处理的方式。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礼”是占有非常重大的成分的,它包括五个方面,叫五礼:一是吉礼,如结婚喜庆的礼仪,这是吉祥的,好的;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山活动。一种是军礼,如出征前的祭旗誓师或检阅,即属军礼范畴;一种是宾礼,外交礼仪,研究如何接待客人;一个是嘉礼,如开国庆典之类;还有一个包含着社会生活的各种不吉利的内容,即凶礼,它包括死亡,包括灾荒,包括怎样去吊唁,怎样抚恤。凶礼中的丧礼就是殡葬文化的集中体现,丧礼也是凶礼中重要的礼,实际就是对于一个人的死亡,在规定的时间里如何办丧,怎样祭奠,以表示对自己亲属的追悼。
火葬代表了殡葬的方向。这是因为:
1.火葬毕竟便宜。
没钱的只有走火葬路。另外,火葬为什么在江南发展?江南地少人多,土葬要占据很多土地。人们不忍看到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所以火葬逐渐推广开来。但是在整个封建时代直到今天,土葬还是一个重要葬式,火葬还没有推开。表面上是对死者的祝福和思念,实际上是为这个家族怎样延续下去,而这个“孝”扩大下去,皇帝的“忠”。所以我觉得殡葬制度的发展要考虑到民俗,考虑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承受力,但是一定要推广火葬,改变观念,适应潮流。说到底它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死亡这个人生终结问题上的反映。
2.的殡葬制度是和等级制度分不开的
这个影响非常深远,它和的宗法制度的延续直到消亡联接在一起。古代等级的差别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官阶上,坟墓上,帝王的陵寝制度上。杨宽先生写了一本书叫《陵寝制度史》,是比较反映陵寝制度的。封建帝王的陵寝制度非常严格,它的影响自古以来就非常大,一直影响到今天。秦始皇的陵墓,《史记》上记载得很详细,后来历代帝王的丧礼和陵墓史书上也都有记载,甚至周围的围墙有多高,有几道门,有多少人守陵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现在去秦始皇陵、汉武帝陵都是爬上去的,在社会谁要敢动皇陵的一寸土是要满门抄斩的。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有咸丰皇帝在热河死后出殡的场面,其实,电影里表现的还不及真实的十分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增强,鲜花蓝、鲜花圈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还不能不承受着古代葬礼制度传承的影响,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干部也会受到影响,老百姓就更受影响了。还有一个贫富的差别,这也一定会在葬礼制度中反映出来。南方有个县长,给自己的父亲造了20多米高的大墓,现在造大墓的人很多,一是为了显富,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官阶。这些都是比较深层次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将会随着社会慢慢进步而发展。但我相信,火葬一定会普及,厚葬必然走向薄葬,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