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在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发展
到了唐代,民族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
重庆男式汉服定制
汉服在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发展
到了唐代,民族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宋朝时期因为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再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的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元明时期,汉族服饰变化不大。
清朝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
浅析汉服的分类
汉服的样式从形制上看,主要分为“衣裳”、“深衣”、“袍服”和“襦裙”四大类。
1.衣裳制
上衣下裳是汉服的起源,即上衣和下裳分开穿。上衣指上面的衣服,下裳指下裙,因为是围合式,也叫围裳。後世称服装为“衣裳”,就是从这儿而来。平民百姓也穿上衣下裳,但为劳做方便,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着长裤。
2.深衣制
深衣制,即上衣下裳相连。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深衣是将後片的衣襟加长形成三角,加长後的衣襟穿时绕至背後,再用腰带系紧。而曲裾和直裾的区别就在於裾上,曲裾深衣是把裾绕在身上,称为“曲”;直裾深衣是把裾垂直於地面的,称为“直”。深衣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样式,是高官的常服,平民百姓的礼服。
3.袍服制
即上下通裁,就是中间没有缝合线,一体裁剪而成。分为长衣(直裰、直身)以及长衣(袍、衫)、阑衫、褙子(由袄子、大袖衣、旋袄演变而来)。袍服通常衬有白色内衣,一般作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
4.襦裙制
即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这个形制包括短襦、半臂、大袖衫。是历代女子很喜爱的穿着形式。
汉服设计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
款式细节的变化 汉服的款式变化简单,掌握了领和袖、衣身等主要部位的样式变化,便可按照需要,组合出漂亮的款式。
(1)领子的变化
汉服的领子束腰有交领、圆领、对襟等样式。圆领是闭合式领型,交领为半闭合式,对襟则为敞开式,交领的变化在于:领深的高低,领口的宽窄,与领颈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调整领深、领口宽和领缘宽度来实现。圆领形式较为固定,仅在贴边上有变化。可以采用窄条贴边,也可采用宽条贴边。对领可选择有或无领缘。
(2)袖子的变化
袖子由袖长、袖口、袖身、袖缘、袖根几个要素组成。袖长和袖宽大的款式,可体现庄重、大气的风度,适合正式场合及身份较尊的人穿用,窄袖则清爽灵活,适合日常活动。敞开型袖口,气质洒脱、飘逸;圆袂袖则蕴含着“天圆”的象征意义。手祛加袖缘亦可增加服饰的正式感。
(3)裙的变化
裙子的设计,无论男女款都强调下摆的舒展、飘逸。所以,下摆通常宽于腰围1.5-2倍。腰部多余的量,通过打褶来解决。褶裥同时还可以变换位置和形式,起到装饰的作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