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背景
(1)机器翻译研究历程
机器翻译的研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展开,早期的工作主要以基于规则的方法为主,进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之后美国自然语言处理咨询委I员会还作出了一个质疑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的报告,对该领域研究造成了一定阻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IBM提出了著i名的基于词的翻译模型,开启了统计机器翻译时代,随后短语和句法模型相继被提出,翻译质量得到
镇江英语翻译中心
技术背景
(1)机器翻译研究历程
机器翻译的研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展开,早期的工作主要以基于规则的方法为主,进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之后美国自然语言处理咨询委I员会还作出了一个质疑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的报告,对该领域研究造成了一定阻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IBM提出了著i名的基于词的翻译模型,开启了统计机器翻译时代,随后短语和句法模型相继被提出,翻译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近两年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方法开始兴起,该方法突破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中的许多限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2)统计机器翻译
统计机器翻译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大规模双语平行语料中自动获取翻译规则及其概率参数,然后利用翻译规则对源语言句子进行解i码。对于给定的源语言句子,统计机器翻译认为其翻译可以是任意的目标语言句子,只是不同目标语言句子的概率不同。而统计机器翻译的任务,就是从所有的目标语言句子中,找到概率i大的译文。
(3)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NM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机器翻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使用神经网络直接将源语言文本映射为目标语言文本,这种编码器解i码器架构使得它可以采用端到端的方式进行训练,能同时优化模型中的所有参数。完全不同于传统机器翻译中以基于离散符号的转换规则为核心的做法,需要经过词对齐,抽规则,概率估计和调参等一系列步骤,容易产生误差传播。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使用连续的向量表示对翻译过程进行建模,因而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机器翻译中的泛化性能不佳、独立性假设过强等问题。
形成“翻译自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翻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一些认识误区。
谢天振举例说,“一些翻译者在文学外译中,看不出译入与译出的差异,简单地用译入的思维、理念指导译出实践;追求大而全,动辄翻译出版‘某某全集’、‘大套丛书’,不屑做‘节译本’、‘删节本’,看不到文学外译的长期性。”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振武提到,有些学者在外译中的过程中主张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而在中译外选择文本时以国外的评价为标准,这实际上是翻译活动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很多翻译行为不是主动的文化传递,而是简单的‘传声筒’。”
朱振武认为,将文学推向世界,就必须统筹安排、整合和优化翻译资源。与此同时,改变概念,认清译入和译出的本质差异,形成“翻译自觉”。翻译越来越成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和表现,译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和自信直接影响到其翻译活动和文本的选择。无论是作家还是翻译家,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才能带来更大的学术贡献,进而推动文学和文化走得更远。
“标准”明确四大原则 交通牌、菜谱都有了“官称”
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急需制定统一的外文译写标准。此次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明确规定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要遵循合法性、规范性i、服务性、文明性四大原则。
“标准”规定了交通、旅游、文化等13个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原则、方法和要求。例如,“译文应符合英文使用规范以及英文公示语文体要求,一般不按原文字面直译;译写时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僻的词语和表达方法;场所和机构名称一般采用 专名用汉语拼音拼写、通名用英文翻译 的方法;译写不得出现有损我国和他国形象或有伤民族感情的词语,也不得使用带有歧视色彩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译法”等等。
“标准”还以“资料性附录”的方式,为各领域常用的3534条公共服务信息提供了规范译文。这将有利于改善当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不规范的现象,提高外语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该“标准”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有时需要将特有的事物和现象翻译成英文,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译写方法,力求准确地予以表达。比如,“标准”中附录的餐饮业英文译法示例中,明确了鲁菜的译法为“Shandong Cuisine”,川菜为“Sichuan Cuisine”,麻辣烫为“Spicy Hot Pot”,拉面为“Lamian Noodles”,刀削面为“Daoxiao Noodles”,馄饨为“Huntun Wonton”。
“标准”还规定,公共服务领域应当针对实际需要使用英文,不应过度使用英文,译写时应通俗易懂,便于理解,避免使用生僻的词语和表达方法。“标准”为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提供了规范、准确、权威的参照,适用于范围。语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标准”对规范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具有重要作用,教育i部、语委将会同委及相关部门、行业,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标准”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大力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全i面提高的外语能力。
玄奘提出 “求真、喻俗”
当许多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生了。据有关史书记载,秦朝的语言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一四八年。东汉至北宋时期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一千四百年。后汉时安息国人安世高,将梵文《安般守意经》等九十五部佛经译成汉文。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一个阶段。隋代的释彦琮,梵文造诣深,并总结出一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一个翻译巨i星玄奘。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人。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走向衰落。
明朝至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性阶段。翻译的内容主要是西欧各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等著作。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等。严氏选材严谨,态度认真,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贡献。林琴南采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著i名的译作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