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按食性划分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虫(Illeis koebelei)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植食性
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
天敌花绒寄甲厂商
瓢虫按食性划分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虫(Illeis koebelei)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植食性
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斑点。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温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
波氏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台湾兰屿。
瓢虫区系分布
我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两个界,南部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与印度半岛、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同属东洋界,为亚洲东部热带动物分布的中心地区;北部自东北经秦岭以北的华北和内蒙、新疆至青藏高原。根据这个特点,又把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在河北、山东一年发生5代,在粤北山区一年5代~6代,在广州一年可完成7代~8代。在上述不同地理区,瓢虫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植食性瓢虫直接依赖于植物,菌食性瓢虫取食寄生于植物的菌类,捕食性瓢虫捕食植食性昆虫,间接依赖于植物。从瓢虫与植物的密切关系分析,处于热带的植物繁茂的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瓢虫的物种多样性也相应丰富。不仅如此,不同植物区系中,瓢虫的种类组成也有明显的区别。

瓢虫
(1)释放成虫。成虫的释放一般应选在傍七星瓢虫晚进行,利用当时气温较低,光线较暗的条件,释放出去的成虫不易迁飞。在成虫释放前应对其进行24-48h的饥饿处理或冷水浸渍处理,降低其迁飞能力,提高捕食率。释放成虫2天内,不宜、中耕等,以防迁飞。瓢虫分类古老的瓢虫化石标本发现于中侏罗纪,是一头小型、近长圆形的甲虫,被列在Coccinellophane属内。释放成虫后及时进行田间调查,以瓢蚜比为1:200时为宜,高于200倍时,则应补放一定数量成虫,降低瓢蚜比,以保证防效。释放成虫的数量,一般是每667平方米放200-250头。靠近村屯的大田,七星瓢虫释放后,易受麻雀、小鸡等捕食,可适当增加释放虫量。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可通过采点调查,计算出当时温室、大棚内的蚜虫总量,按1头瓢虫控制200头蚜虫释放成虫。(2)释放蛹。一般在蚜虫高峰期前3-5天释放。将七星瓢虫化蛹的纸筒或刨花挂在田间植物中、上部位,10天内不宜耕作活动,以保证若虫生长和捕食,提效。(3)释放幼虫。在气温高的条件下,例如气温在20-27℃,夜间大于10℃时,释放幼虫效果也好。方法是将带有幼虫的纸筒或刨花,采点悬挂在植株中、上部即可。可在田间适量喷洒1%-5%蔗糖水,或将蘸有蔗糖水的棉球,同幼虫一起放于田间,供给营养,提高成活和捕食力。(4)释放卵。在环境比较稳定的田块或保护地,气温又较高,不20℃条件下,可以释放卵。释放时将卵块用温开水浸渍,使卵散于水中,然后补充适量不20℃的温水,再用喷壶或摘下喷头的喷雾器,将卵液喷到植株中、上部叶片上。喷洒卵液后10天内不宜垄间进行农事活动,以保证卵孵出幼虫,并提高成活率。释放的瓢蚜比应适当降低,一般为1:10-20为宜。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