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啮小蜂的投放数量和次数
投放数量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和放蜂方式决定。接种式释放蜂虫比1∶1为宜,淹没式释放蜂虫比3∶1为宜。一般来讲,放置四五个孕育啮小蜂的蚕茧壳,即可消灭掉1亩杨树林的美国白蛾等害虫,每个蚕茧内可拥有5000头左右的啮小蜂。以此推算,24亿头啮小蜂,可保护约14万亩白杨林免遭病虫害。投放次数重点防治区应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再连续
周氏啮小蜂生产产家
周氏啮小蜂的投放数量和次数
投放数量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和放蜂方式决定。接种式释放蜂虫比1∶1为宜,淹没式释放蜂虫比3∶1为宜。一般来讲,放置四五个孕育啮小蜂的蚕茧壳,即可消灭掉1亩杨树林的美国白蛾等害虫,每个蚕茧内可拥有5000头左右的啮小蜂。以此推算,24亿头啮小蜂,可保护约14万亩白杨林免遭病虫害。投放次数重点防治区应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再连续进行接种式放蜂防治。预防区应采取连续接种式放蜂防治。但由于美国白蛾的发育常常很不整齐,化蛹时间持续很长,故一个世代需放二次蜂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1个世代应释放2次蜂,次应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第2次宜在次放蜂后7天~10天(即美国白蛾化蛹初期)进行。也可将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期不同蜂蛹混合一次性放蜂。
周氏啮小蜂
周氏啮小蜂是早先发现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内寄生天敌昆虫。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由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20世纪90年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与杀虫效果比,释放周氏啮小蜂能有效降低美国白蛾虫口密度,且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畜和鸟类没有伤害,防治效果持久,易于同其他防治措施协调配合,有利于生态平衡。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
放蜂量的确定
根据1头周氏啮小蜂雌蜂可以消灭1头美国白蛾的研究结果,为.确保防治效果,放蜂量可按蜂虫3: 1的比例掌握。由于周氏啮小蜂的雌雄比为45~96: 1,放蜂时的雄性个体数量可忽略不计。计算公式: TN=WEN3(TN-总 放蜂量,W-美国白蛾网幕数,EN-每网幕中美国白蛾幼虫平均数量)总放蜂量要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确定。 方法是在美国白蛾网幕幼虫期,随机剪取20个网幕,计算平均网幕幼虫数。放蜂量的确定根据1头周氏啮小蜂雌蜂可以消灭1头美国白蛾的研究结果,为。用随机抽样法,调查每株树的平均网幕数,再根据当地林木总株数计算出总网幕数,根据总网幕数和每个网幕内的平均幼虫数计算本地美国白蛾的总数,后计算出需要的放蜂总量。
一、原理
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蛹期优势寄生性天敌,成虫将卵产于美国白蛾等害虫蛹内,其卵吸取害虫蛹内养分并完成自身发育,将美国白蛾等害虫的蛹,从而达到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等鳞翅目害虫的目的。
二、防治对象
美国白蛾、杨扇舟蛾、大袋蛾、榆毒蛾、柳毒蛾等鳞翅目害虫。
想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您可拨打图片上的电话进行咨询!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