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是一种涵盖丰富的文化
在历史和文化中,殡葬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上海这个具有特殊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的城市中,包含着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衔接,包含着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冲撞,也包含了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交融。现在上海有了一本《殡葬文化》杂志,每一期我都认真看了。我觉得这是一本品位很高的、有一定学术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杂志。我
殡葬服务中心
殡葬是一种涵盖丰富的文化
在历史和文化中,殡葬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上海这个具有特殊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的城市中,包含着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衔接,包含着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冲撞,也包含了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交融。现在上海有了一本《殡葬文化》杂志,每一期我都认真看了。我觉得这是一本品位很高的、有一定学术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杂志。我从里面学到很多,它使我想到许多以前想过的问题和今后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前不久,我还在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的朋友们的帮助下参观了上海很的益善殡仪馆,得到了感性的深刻的认识。在那个地方,我看到人在生命的终结点有一个完美的句号,看到殡葬工作者对逝者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生者体贴入微的安慰。当时益善殡仪馆的宋副主任对我说:“我们需要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参观完后,我对他说:“我对你们不仅是理解,而且是崇敬。”有那么多殡葬工作者在辛勤工作,使我们每一个人顺利走完人生之路,回到大自然中去。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对大家表示深深的崇敬。这里要强调的就是由于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它的制度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礼仪的规定在民间的反映极其广泛,从高层的皇帝一直到普通的民众都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应该把殡葬事业上升到一个文化的、非常雅的、高的境界。应该说殡葬本身就是文化。但是今天要说它是文化,会有很多人不理解:“怎么,死人也有文化的?”对,它实际上就是文化。殡葬事业应该进行实践的概括,理论的总结,应该把它提高到文化的高度,提高到移风易俗的高远境界。在上次参观殡仪馆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感受:那儿有一位姓刘的先生在帮死者的家属写挽幛,字写得非常好,句子也是他自己拟的。我问他写一副多少钱,他说60元。我说他的字拿去裱一裱不止60元,因为它包含了对逝去的灵魂的追悼和对家属的安慰。在那里我也思考了一些问题。在火化炉前看到刚烧完取出的3份骨灰,一份是老年人的,色泽灰褐;一份是中年的,骨质比较白,不知为何英年早逝;还有一份骨灰使我很震动,那是婴儿的骨灰,碎如粉末状的雪白的骨灰。那些骨灰使我想到,这些孩子刚刚来到世上又马上走了。我因此想到生死的哲学,这是人生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孩子们刚出生还没享受到生的权利就走了。我夜里想着这些问题甚至睡不着觉。我反复思考这一哲学问题,生与死的大问题。
悬棺葬。在很多地区如小三峡、浙江等地都有这种葬式。这种南方少数民族的葬式跟他们滨江滨河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人不直言死,多称“仙去”、“老了”、“作古”之类,这些称呼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但怎么葬得那么高到现在也说不清楚。有人说原来水位很高,后来水下降了,变成悬棺;有人说是用工具吊上去的,至今还是个谜。这跟古时候这些地方的人住在山洞里有关系。
瓮棺葬。把尸骨放在小陶罐里,上面开个洞,可以让灵魂逸出升天。原始时代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是采用这种葬式的,特别是对死去的孩子。
殡葬制度的发展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不能复古,不能维持原来的样子不变,要杜绝封建和种种落后的风俗。比如说《诗经黄鸟》里所写的杀“三良”为秦穆公殉葬的惨剧,在今天看来依然触目惊心。后来把人殉改成兵马俑,但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陵里其实还是有很多人被殉葬的,有些是他的亲属,有些是被杀头的、腰斩的。从“人殉”到“始作俑”,殡葬制从野蛮落后逐渐走向文明,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厚葬到薄葬,也是一个从落后到进步的发展过程。厚葬造成一个大问题,就是有人盗墓。汉文帝的陵墓叫霸陵,据说没有被盗过。汉文帝有没有想到过厚葬呢?想的。有一次他到霸陵,就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用石头做我的棺撑,尸首全部用漆用棺撑包裹好之后,谁能动呢?”一个大臣张释之就说:“既能藏之,亦能发之”,你能藏起来,别人也就有本事找到。13、到墓地后,守护工作人员撤离,由负责安葬工人协助家属摆放随葬用品。所以他后来就用瓦器之类的简单器物殉葬,传说墓里没什么东西,也就没人盗了。盗墓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在西方,在埃及也是如此。近看报道,美国一个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1000多具木乃伊,因为他闻到一股熏人的臭味,认为里面肯定会有惊人的大发现,果然有1000多具木乃伊。为什么木乃伊这么集中?就是为了防止盗墓。埃及的金字塔没有一座是没有被盗过的,没办法了,都集中在一起。从厚葬到薄葬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有句话叫“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在河南的洛阳,因为这个地方地势比较高,在黄河边上,适宜安葬。从保藏到今天的火葬是必然的趋势。要说古代墓葬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大批地下。上海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都是传世,都是盗墓贼盗出来经过大资本家大官僚购买收藏留下来的,都是东西,什么地方来的都不知道,只能估计大概的年代。、
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文明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大些,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
1.单身葬。这是原始通行的规制之一。首先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因为人大多是一个一个地死去,自然也就一个一个地安葬。一幅好的挽联,不但讲究句法,且配以好的书法,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后世单身葬失去了它的位置,其中有些客观因素,单身葬不如合葬省工省地等,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意识,是起支配社会地位的结果。
2.丛葬。是指多个死者安葬在一具棺木、一窟墓穴中,它的特点就是好多人安葬在一起。丛葬可分出几种类型,一是同性而葬,指许多相同性别的人安葬在一起,一是男女分边合葬,即男女葬一处,但依性别划界线。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这两种丛葬透露着氏族社会的信息,那时的社会建立起来的只是杂婚的对偶类的婚姻关系。
另外,这种丛葬也可能是同一氏族的合葬,即“聚族而葬”。丛葬有一次完成的,有的则是第·一次单身葬,第二次拣骨丛葬。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西部半坡类型、东部河南庙底沟类型墓葬中部有丛葬的遗迹。(五)登记手续经办人与逝者家属关系证明,如与逝者能在同一本内体现关系的,将本中经办人页复印(须正反两面复印在同一A4纸上)。四川西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流行的竖穴土坑墓为二次拣骨的丛葬,有的一墓入葬者多达40余人。
对丛葬的起因,还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丛葬者是同一氏族中相近时,墓内的死者。侗族的丧俗就是在寨外建一座小瓦屋或木皮小屋作停棺场,然后丛葬。
3.合葬。人类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婚姻制度也有新的发展,由杂婚、对偶婚发展到了专偶婚,即一夫一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