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改性沥青的工艺流程SBS改性沥青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溶胀阶段、磨细阶段、发育阶段。聚合物经过溶胀后剪切分散效果更好,剪切好的改性沥青还需热储存一段时间使其发育,对不稳定的改性沥青体系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外力搅拌,保证混合体系的均匀。先将基质沥青加热到175℃~180℃,然后加入改性剂SBS,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先低速剪切5min,使SBS与沥青混合均匀,然后以4200r/
sbs沥青增延剂
SBS改性沥青的工艺流程
SBS改性沥青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溶胀阶段、磨细阶段、发育阶段。聚合物经过溶胀后剪切分散效果更好,剪切好的改性沥青还需热储存一段时间使其发育,对不稳定的改性沥青体系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外力搅拌,保证混合体系的均匀。先将基质沥青加热到175℃~180℃,然后加入改性剂SBS,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先低速剪切5min,使SBS与沥青混合均匀,然后以4200r/min高速剪切30min;再将剪切完成的改性沥青保温在175℃~180℃范围内,用高速分散机以500r/min的速度搅拌5h后即制成成品改性沥青。

当把废胶粉加入到热沥青中后,同时由于在高温改性时沥青具有相对低的黏性,结构和极性相近的物质就会各自结合、聚集在一起,形成溶胀的聚合物胶团和沥青质胶团。从热力学的角度看,这种体系不稳定,可能在引力场的作用下产生分层离析或沉淀,沥青质胶团可能会在静态热贮存过程中沉积到混合料的底部。因此,改性沥青的离析程度会受时间、温度等贮存条件的影响,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基质沥青的自然特性与改性剂的性质、剂量。
我们的改性沥青的特点是高温、低温性能都好,并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采用软化点、5℃低温延度、回弹率作为主要指标,适用于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改性沥青的分级及感温性要求说明是:
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以改性沥青的针入度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其性能以改性后沥青感温性的改善程度,即针入度指数PI的变化为关键性评价指标。一般的非改性沥青的PI值基本上不超过-1.0,改性后要求PI大于-1.0。标准中规定了各种改性沥青不同等级的PI值的要求。从改善温度敏感性的要求出发,改性后希望在沥青软化点提高的同时,针入度不要降低太多。在国外的标准中,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感温性通常采用不同温度的针入度及粘度表示,但低温针入度与疲劳开裂有关。
改性沥青属高分子聚合物,一般常用观察检验工具为荧光显微镜。对改性沥青的网状结构简单说明是:
改性沥青网状结构形成的一种说法是聚合物吸附、溶胀、发生相转化的过程。在聚改性沥青过程中,高温下的聚合物吸附沥青中的油分,并溶胀体积扩大,链扩展,当聚合物的量达到一定值时,溶胀后聚合物的体积达到连续相所需要的体积时,体系发生相转化,聚合物由分散相转化为连续相,沥青球形颗粒分布在聚合物连续相中。
改性沥青网状结构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是聚合物缠绕沥青还有一个结构的过程,这一说法的前提是基质沥青次结构的存在。这种说法认为,基质沥青中缩合度较强的芳香环具有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极性部分,这种分子的存在使得基质沥青体系具有了像蛋白质、尼龙一样的棒状类似聚合物的结构,这种结构赋予了沥青一定的弹性,沥青中的中性部分分散在棒状结构中,使体系的粘度增加。当体系加热时,这种棒状结构被破坏,当然这种破坏是可逆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