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肥料市场的问题,水肥一体化可以做什么呢?
春季一次性施肥是北方大田经济和粮食作物的传统施肥方式,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施肥的区别是由一次性施肥与多次按需施肥,该技术可以将传统的一次性肥料需求变成多次需求,延长肥料的供应时间,降低疫情下农村肥料供应压力。
研发专项项目"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的多家单位(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
简易水肥一体化系统
面对肥料市场的问题,水肥一体化可以做什么呢?
春季一次性施肥是北方大田经济和粮食作物的传统施肥方式,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施肥的区别是由一次性施肥与多次按需施肥,该技术可以将传统的一次性肥料需求变成多次需求,延长肥料的供应时间,降低疫情下农村肥料供应压力。
研发专项项目"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的多家单位(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天业、吉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等单位)研发出滴灌春玉米、马铃薯、棉花、甜菜等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及相关设备。其中东北春玉米全生育施肥料50kg/亩,多数为一次性施肥,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将基施肥降低到10-15kg/亩;内蒙古马铃薯全生育施肥55kg/亩,水肥一体化下仅需要基肥12-13kg/亩;该水肥一体化系统具有实用性和良好的展示性,水肥一体化系统硬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以及防水、防潮、抗高温的能力。新疆滴灌棉花全生育期需肥40-50kg/亩,现有技术仅需要出苗水1-2公斤磷肥或者改良剂;甜菜全生育期需肥40-50kg/亩,现有技术仅需要种肥8kg/亩。
因此,水肥一体化技术如果合理施用,可以将春耕时的基肥需求量降低到原来用量的三分之一以下(简单讲原来全村需要10吨肥料,现在先备够三吨就可以先播种了),这样有效缓解春播前肥料企业的生产压力,肥料运输压力和农户的备肥压力;整个系统可根据监测的土壤水分、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设置周期性水肥计划实施轮灌。通过后期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实现水肥同步,让农民抗击疫情同时作物不减产
金秋十月,北京房山区石楼镇襄驸马庄村弘科农场的大棚里瓜果飘香。自2018年开始,这里就应用了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和自主研发的两款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设备,实现了智能、精准灌溉施肥,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而且实现了节水、节肥、省工。据了解,智能化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3.0”版本,是目前该领域的技术水准。整套系统首部采用以色列AMIAD网式自动反冲作为一级过滤,以色列ARKAL叠片过滤器为2级过滤。如今,全市超过半数的规模化农业园区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水肥灌溉,北京已迈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3.0”时代。
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农业科农艺师孟范玉介绍,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北京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是2000—2008年左右,将肥料溶化随水施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但缺乏精准的灌溉施肥制度、灌溉系统、施肥设备和水溶肥料等;第二阶段是2009—2014年左右,灌溉施肥产品有了较大改进,如可调比例文丘里施肥器、全水溶滴灌肥等,开展了固定茬口设施蔬菜的灌溉施肥制度研究,但以人工操作和决策为主,缺乏智能的灌溉决策系统;第三阶段是2015年至今,水肥一体化技术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该站目前已在昌平、顺义、房山等区陆续推广使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累计推广应用近10万亩次。该技术主要应用于西甜瓜、草莓和番茄等高经济价值作物,节水、节肥效果明显,果实更好,推动了本市节水型农业和智慧型农业的发展。目前,北京在这方面处于国内水平。“有了这些机械再加上自带的施肥系统,我现在浇一次地只需要一周时间,而且在浇水的同时还能施肥,一遍就好,杜绝了土地板结的发生,大大提高了粮食的质量,节省了生产成本。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为世界6%,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13个之一。据统计,近3年我国农业用水约占用水总量的61.9%,每年农业用水超过缺口300亿m3,干旱缺水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这种紧迫情势下,农业发展方向需从大水大肥粗放型转变为合理利用资源的集约型生产,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广水肥一体技术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据了解,今年春季我市大部分地区感受到干旱的威胁,尤其是丘陵山区陷入严重缺水干旱的境地。根据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8000万亩,东三省是1800万亩。
然而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在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节水灌溉的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认可程度低、节水灌溉系统与用肥不匹配、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不适应当地情况、缺乏的农化技术人员等。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产学研相关单位组建了该产业联盟,旨在凝聚、产业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合力,推动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相关行业产学研结合,推进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建立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产业上下游、产学研信息、知识产权等资源共享机制;“刨去流转费用,成本主要是在用水和肥料这一块儿,以前给地里浇水都是拉出管子用水漫灌,肥料也是靠人工撒施,费时又费力,还浪费水,我这2400多亩的地,需要半个多月才能全部浇完。搭建企业、沟通的渠道及人才培养、技术、国际合作的平台,推动标准、评价、质量检测体系,提升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产业的竞争力;共同推进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产业发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