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服
一代汉服者诞生于2001年,主导2001年至2003年初的汉服界,彼时的汉服并未走入现实社会,或可称为网络汉服,当时的汉服处境是挖苦讽刺、冷嘲热讽、拼命摸黑,恶意,鲜有支持者。代汉服者的历史贡献是提出了汉服复兴的概念,但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对现代汉服的定位未能作出准确论述。
第二代汉服者诞生于2003年,主导2003年初至2005年的汉服界,这时汉服已经走入现实
重庆女式汉服定制
现代汉服
一代汉服者诞生于2001年,主导2001年至2003年初的汉服界,彼时的汉服并未走入现实社会,或可称为网络汉服,当时的汉服处境是挖苦讽刺、冷嘲热讽、拼命摸黑,恶意,鲜有支持者。代汉服者的历史贡献是提出了汉服复兴的概念,但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对现代汉服的定位未能作出准确论述。
第二代汉服者诞生于2003年,主导2003年初至2005年的汉服界,这时汉服已经走入现实生活,汉服的处境开始改善,虽然否定、诋毁汉服的声音依然众多,但已出现数量可观的支持者。第二代汉服者的历史贡献是解决了汉服融入现代社会可行的理论问题,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汉服运动理论,汉服界开始分化出比较温和的派别,无论较极端的民族主义派和温和派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但汉服如何走入主流社会难度依然很明显,故积极的媒体报道也并不多见。
第三代汉服者是指06年初以来至今天的汉服界,当然包括不少新人。通过前两代汉服者的艰难重重的拼搏努力,通过前两代汉服者处于冷嘲热讽中的汉服活动,和硬为汉服打下的一片天地,于是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06年初以来汉服逐渐呈现出燎原之势,迅速出现在大江南北,甚至港台南洋欧美华人社区,虽然存在着众多误解,但汉服已成为广为人知的概念,积极的媒体报道大量出现。第三代汉服者的理论基本延续第二代,不论民族主义派还是温和派都是如此,在理论上基本没有大的建树,无非是继续坚持并深化。第三代汉服者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传播,身体力行地让汉服概念开始走入主流社会。
关于汉服的介绍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走进年轻群体,但还仅停留在表面……
作为汉服文化从业者,丝锦服装喜爱的是一套以古代汉服为主的企业。我们的汉服几乎完全按照古代工艺制作。在
“十几年前,汉服复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西安,本地的汉服也就三四家。一些汉服店开几天就倒闭了。”丝锦表示,“现在不一样了,汉服店随处可见,只要用心做,生意不成问题。”
丝锦服装成立多年,公司拥有设计师和生产制造实体店。穿上我们设计的汉服服装简直美若天仙!
汉服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汉服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汉服的美,主要体现在色彩搭配、材质选择、配饰点缀、服饰结构等方面。在历史长河中,汉服与不同地区的民族服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形成完整的服饰文化体系。因此素有“衣冠上国”的美誉。丰富、繁多的汉服种类,总会找到自己的粉丝。
汉服的华衣背后:须解深刻文化内涵
汉服是对整个汉民族服饰的统称,是汉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的服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许多看来,近年来的汉服复兴在看似偶然流行的背后,有着其文化必然,与文化自信息息相关。
“汉服虽是古代服饰,但设计美观、风格飘逸,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要。汉服的火,与近年来传统文化兴起直接相关。
在丝锦服装看来,汉服的火是“必然的”“肯定的”事,需要汉服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载体来展示文化自信。汉服以及古风音乐这两年都非常火,一方面是因为真的美,这是传承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在《琅琊榜》《陈情令》等古装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越来越精美,《国风美少年》等相关综艺也越来越多,让追星的年轻人看到了这些传统文化有多美。“很多汉服在传统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服饰的流行元素,改良过后的汉服也受到‘90后’‘00后’的追捧,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然而不和谐的现象也在悄然出现,有些青年将同着汉服的人群与非着汉服人群严格划分,与人群格格不入以彰显自己的不同。通过汉服表达个性无可厚非,但传统文化属于全人类,不应因“圈子”成见而遭割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