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压力容器操作要点
1、换热容器的操作要点
(1)熟悉、掌握(冷)热载体的性质,这对安全操作换热容器十分重要。目前常见的热载体主要有热水、蒸汽、碳氢化合物、熔盐、熔融金属、烟道气等。
(2)热交换器内流体介质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流速。流速高提议提高传热系数,还可以减少结垢和防止造成局部过热或影响传热。
(3)防止结疤、结炭。由于一些热载体或介质
压力容器报价
常见压力容器操作要点
1、换热容器的操作要点
(1)熟悉、掌握(冷)热载体的性质,这对安全操作换热容器十分重要。目前常见的热载体主要有热水、蒸汽、碳氢化合物、熔盐、熔融金属、烟道气等。
(2)热交换器内流体介质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流速。流速高提议提高传热系数,还可以减少结垢和防止造成局部过热或影响传热。
(3)防止结疤、结炭。由于一些热载体或介质易结疤、结炭,不仅影响热传效果,物料炭化还会引起钢板软化造成事故。所以,除正确选用热载体外,还要严格控制温度,尽量减少结疤、结炭:对易结疤、结炭的换热容器要定期清理。
(4)定期排放不凝性气体、油污等,以免影响换热效果或造成堵塞。
(5)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工艺操作指标。
2、反映容器操作要点
1)熟悉并掌握容器内介质的特性、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工艺特点。这是确保反应容器安全操作的基础。
2)运行中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工艺参数主要指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流速、物料配比等。
(1)严格控制温度:物料反应一般需适当的温度超温可能造成系统容器超压而造成事故的发生;压力容器实体检验:采用直观检查、量具检查、无损探伤检测、理化性能检验、水压试验等方法,压力容器本体和主要零部件进行外观和内在质量的检查。温度下降可能造成反应速度减慢或停滞,当温度恢复正常时,因未反应的物料过多,会发生剧烈反应;也可因温度下降使物料,造成管路堵塞,湖管路,容器内为介质时则会因泄漏导致火灾事故。
控制反映温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反应热。根据物料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及时的给反应系统中移去或加入一定的热量,保证反应稳定进行。
2)防止搅拌中断。通过对反映物料的搅拌可以加速热量传递过程,中断搅拌或搅拌不良可能造成散热不良或局部反应剧烈而发生危险。遇有搅拌系统故障时应采取人工搅拌,对供电不正常,应采取双回路供电。
3)注意投料量、投料速度及投料

氢对压力容器焊接质量的影响
1、氢脆
其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显著下降,而强度几乎子不受影响。
2、白点 如焊缝产生白点,则其塑性大大下降。
3、形成气孔
反应生成的分子氢不溶于金属,于是在液态金属中形成气泡。当气泡外逸速度小于凝固速度时,就在焊缝中形成气孔
4、产生冷裂纹 焊接完了的瞬间,焊缝金属中的氢是均匀分布,在冷却过程中,除向表面逸出氢之外,还向母材热影响区扩散。这种扩散是不均匀的,常在有塑性应变和微观缺陷的部位发生氢的聚集,使这个部位很快达到临界氢浓度,形成冷裂纹。
(冷裂纹主要发生在低合金钢、中合金钢、中碳和高碳钢的焊接热影响区。个别情况下,冷裂纹也出现在焊缝金属上)
5 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5.1 损伤机理识别
检验前,检验人员应充分了解受检压力容器所处的工艺及工况,参照GB/T 30579-2014分析有可能发生的损伤模式及失效模式,重点识别出与时间相关的损伤模式。
5.2 风险评估
检验前,对符合TSG第8.10.1款的企业使用的压力容器,检验人员可参照GB/T 26610、对受检压力容器进行风险评估。
5.3 其他要求
5.3.1 检验前,检验机构应按照TSG21第8.2.1款要求,根据压力容器的使用情况、损伤模式及失效模式,制定检验方案;经过风险评估的压力容器,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的检验策略制定检验方案,检验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检验方案进行检验工作。检验的主要项目有:受压元件材质、外观尺寸和成形质量、焊缝质量、组压质量、内部装置及安全附件是否有效、胀管质量、各受压元件相互的几何位置和耐压性能等。
5.3.2 检验前,检验人员应按照TSG21第8.2.2款进行资料审查,重点审查该条款中第(4)~(6)款相关内容;
5.3.3 使用单位和相关的辅助单位,应当按照要求TSG21第8.2.3款要求做好停机后的技术性处理和检验前的安全检查,确认现场条件符合检验工作要求,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
5.3.4 检验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