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啮小蜂繁殖习性
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1年发生7代,以老熟幼虫在美国白蛾蛹内越冬,群集寄生于寄主蛹内,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雌蜂平均怀卵量270.5粒,雌雄比为44∶1~95∶1,人工接蜂时雄蜂可忽略不计。冬季无滞育现象。成蜂在寄主蛹中后,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孔爬出,其余的成蜂均从该孔而出。自
周氏啮小蜂价格
周氏啮小蜂繁殖习性
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1年发生7代,以老熟幼虫在美国白蛾蛹内越冬,群集寄生于寄主蛹内,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雌蜂平均怀卵量270.5粒,雌雄比为44∶1~95∶1,人工接蜂时雄蜂可忽略不计。冬季无滞育现象。成蜂在寄主蛹中后,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孔爬出,其余的成蜂均从该孔而出。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刚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从卵产入寄主蛹中至成蜂、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365.12日度和6.14℃。人工繁殖时可用当天“”出来的雌蜂接蜂,或“”出后1天~2天的雌蜂接蜂。接蜂后,雌蜂异常活跃,迅速爬到寄主体上,伸出产卵器,试探着刺入寄主蛹中,然后产卵
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培育
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关键是要选择病害少发育程度低的嫩蛹,要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正常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同柞蚕蛹内的病原微生物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周氏啮小蜂为寄蛹生蜂,每个孕蜂柞蚕蛹里面装着近5000只周氏啮小蜂,成虫体长1毫米左右,无蜂针,不攻击人,由专门实验室进行人工培育,周氏啮小蜂被培育在酷似“蚕蛹”的硬壳内,外部被一只比鸡蛋略小以特殊材料制成的壳所包裹。将其悬挂在树干2米处,投放3—5天后,小蜂自然飞出,该小蜂具有很强的飞翔和寻找寄主能力,能敏锐地寻找到隐蔽在各种化蛹场所的老熟幼虫和蛹,一旦发现美国白蛾,就把卵寄生其蛹内,吸其营养,从而美国白蛾蛹的营养成分,达到消灭美国白蛾的目的。收集方法:一是将美国白蛾蛹放入广口瓶中,挂于林间,6天后收回饲养。根据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家可以利用控制温度、湿度等手段来人工控制它们的发育进度,一旦哪里遭到了美国白蛾的危害,它们就可以迅速繁育出足够量的啮小蜂,成为一支随时应召的生物反应。
周氏啮小蜂
周氏啮小蜂是早先发现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内寄生天敌昆虫。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由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20世纪90年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人工繁蜂时的湿度十分重要,湿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繁蜂效果,一般将湿度控制在70%左右。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
蜂种来源与复壮
为了防止恒温下人工繁殖周氏啮小蜂蜂种退化,影响防治效果,在人工繁殖5~6代后需收集自然界的周氏啮小蜂进行复壮。收集方法:一是将美国白蛾蛹放入广口瓶中,挂于林间,6天后收回饲养;二是用合适的纱网罩住美国白蛾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白蛾幼虫,待其化蛹自然界中的周氏啮小蜂寄生后收回饲养,即可得到自然繁殖的周氏啮小蜂雌蜂。园林绿地中释放的周氏啮小蜂,是由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人工培育,被培育在柞蚕蛹里面,每蛹里面住着近5000只小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