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养料、水分和无机盐并排出残渣(粪便),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对食物的机械作用包括咀嚼、吞咽和各种形式的蠕动运动以磨碎食物,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等。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主要是空肠)吸
消化系统模型制作
消化系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养料、水分和无机盐并排出残渣(粪便),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对食物的机械作用包括咀嚼、吞咽和各种形式的蠕动运动以磨碎食物,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等。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此外,口腔、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活动有关。

食管和胃的发生
食管由原始咽尾侧的一段原始消化管分化而来。胚胎第4周时,食管很短。随着颈的出现和心、肺的下降,食管也迅速增长,其表面上皮,由单层变为复层,致使管腔变窄,甚至闭锁。随着胚胎的发育,过度的上皮退化吸收,管腔重新出现,上皮仍保持为复层。上皮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食管壁的结缔组织和肌组织。
胚胎发育至第4周,在前肠尾端出现一前后略凸、左右稍扁的梭形膨大,这就是胃的原基。起初,胃原基紧靠原始横隔下方,其背系膜短,腹系膜长。之后,随着咽和食管的伸长,胃也向尾侧移动,其背侧缘生长迅速,形成胃大弯;腹侧缘生长缓慢,形成胃小弯。胃大弯的头端膨出,形成胃底。由于胃背系发育为突向左侧的网膜囊,致使胃大弯由背侧转向左侧,胃小弯由腹侧转向右侧,使胃沿胚体纵轴向右旋转90度。由于肝的增大,胃的头端被推向左侧;由于十二指肠的固定,胃的尾端被固定于腹后壁上。结果,胃由原来的垂直方位变成了由左上至右下的斜行方位。
消化系统的显微结构观察实验
胃
取猫或狗的胃体部切片(H-E染色),并结合胃组织结构模型重点观察胃底腺的结构。
(一)低倍镜观察
区分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四层。可见胃的粘膜面呈状的粘膜隆起为粘膜皱璧,它由粘膜及粘膜下层组成。
1.粘膜 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凹陷形成短而阔的胃小凹。上皮细胞的顶部胞质内含有粘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中此颗粒被溶解,使顶部呈空泡状。
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有大量胃底腺,排列紧密,故腺间固有层结缔组织很少胃底腺为单管腺或分支管状腺,开口于胃小凹。在切片上,胃底腺被切成纵、横、斜各种切面
粘膜肌层较薄,为内环肌、外纵肌的平滑肌。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3.肌层 很厚,由平滑肌组成,分内斜肌、中环肌、外纵肌三层。前两层界限不易分清。
4.外膜 为浆膜,即在薄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外还覆有一层单层扁平上皮(间皮)。
(二)高倍镜观察
观察组成胃底腺腺泡的几种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中只能区分以下三种细胞:
1.壁细胞 很大,近似圆形。胞核大而圆,位于。胞质为强嗜酸性,被伊红染成深红色。
2.主细胞 位于壁细胞之间,数日,呈柱状。胞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嗜碱性,染成蓝色,细胞界限不清楚。
3.颈粘液细胞 数量少,位于腺的颈部,多呈楔状,胞核扁圆,位于细胞基部,胞质着色浅。
(三)观察壁细胞和主细胞的电镜结构
用胃底腺的透射电镜图片观察。壁细胞胞质中有迂曲分支的细胞小管,管壁与细胞顶面的胞膜相连,有微绒毛,线粒体丰富,其他细胞器不发达。主细胞的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胞质顶端有许多圆形的酶原颗粒。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