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状排列。气弱,味甘
丹参种植
丹参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状排列。气弱,味甘微苦。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播种前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1500~2000公斤、豆饼50公斤、过磷酸钙30~50公斤作基肥(将三者混合堆沤后施入),然后深耕30厘米,耙细整平,做高畦,畦宽1。
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
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
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
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于云南地区。
丹参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种植丹参宜选择甘薯、玉米及花生等作物为前茬,前茬收获后进行整地,耕地深度应在30厘米以上,结合 整地施基肥,每亩施堆肥或厩肥2000千克左右,耙细整平,做成高畦或平畦,畦宽1.3米,畦长视地形而定。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一般在幼苗开始出土时,进行检查,发现土壤板结或覆土较厚而影响出苗时,要及时将覆土扒开,促使出苗。生育期中耕除草 3次,次于5月,当苗高10厘米一12厘米时进行,第2次于6月进行,第3次于8月进行。
施肥,生育期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一3次,每亩用腐熟粪肥1000千克-2000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15千克或饼肥25千克-50千克。
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干旱,要及时或浇水。
摘蕾。除留做种子的植株外,必须分次摘除花蕾,以利根部生长。
丹参的采收加工丹参生长次年即可采集药材。采收时间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发前采挖。先将地上茎叶除去,在畦一端开一深沟使参根露出。顺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条,防止挖断。挖出后,剪去残茎。如需条丹参,可将直径0.8厘米以上的根条在母根处切下,顺条理齐,曝晒,不时翻动,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曝晒至干,装箱即成“条丹参”。如不分粗细。常见的害虫有蚜虫、蛴螬等,蚜虫会伤害到茎叶,可以在冬天清园减少虫卵。晒干去杂后装入麻袋则称统丹参。

钙的缺乏症状
钙在植物体内输送非常慢,因此幼嫩部份已有缺钙发生时,老叶仍存有大量的钙。缺钙时叶片头部分弯曲黄白化,叶缘向上或向下皱褶 (降落伞形) ,有时有黏液的分泌。幼叶叶脉间黄化,叶脉仍为绿色,严重时黄白化的幼叶渐渐褐变且叶缘枯死,极端缺钙时易皱卷。
镁的缺乏症状
植物缺镁时,老叶中助两侧的叶脉间因叶绿素降解而开始黄化。尔后黄化逐渐形成不规则的形状而扩展。严重时仅叶基部有绿色残存,而成V字形的绿形。
铁的缺乏症状
缺铁症状,常出现于新叶之先端。叶片中肋与侧脉保存绿色,而叶脉间成浅绿至黄白化。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