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镀硬铬时由于电流效率过低,只有13%~18%,大部分电流消耗在氢的析出上,氢容易扩散到镀层和基体金属的晶格中,渗氢较为严重,从而引起疲劳强度的降低,影响动、静负载强度,故在设计中应提出镀铬后除氢处理的要求。经除氢处理之后可去除渗入镀层和基体中60%~70%的氢,从而大大减轻了脆性而不会降低其硬度。
镀硬铬时,在阴极不但可以沉积金属铬,还电离出大量氢离子,其中一部分
大型电镀硬铬加工
在镀硬铬时由于电流效率过低,只有13%~18%,大部分电流消耗在氢的析出上,氢容易扩散到镀层和基体金属的晶格中,渗氢较为严重,从而引起疲劳强度的降低,影响动、静负载强度,故在设计中应提出镀铬后除氢处理的要求。经除氢处理之后可去除渗入镀层和基体中60%~70%的氢,从而大大减轻了脆性而不会降低其硬度。
镀硬铬时,在阴极不但可以沉积金属铬,还电离出大量氢离子,其中一部分在阴极还原成氢气,另一部分则渗透到镀层或基体金属内部,使镀层和底材的金属晶格发生变化,产生较大的应力,使镀层性能改变,导致脆裂甚至脱落。除氢的目的就是降低镀层和基体金属的脆性,提高镀层的使用性能。
电镀之后应尽快将零件放入洫、烘箱或真空中进行除氢。除氢处理一般采用加热的方法,在尽量使镀层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除氢越。一般温度控制在100~300℃,常用180—200℃,时间为2~4h。温度不要太高,那样会降低镀层的硬度。
镀硬铬层硬度高表面有微孔隙,作为功能镀层较好,但耐蚀性不足[2];为提高镀层的外观质量,对镀层进行磨削、抛光等压应力加工处理,处理后的镀硬铬层,表面易产生微裂纹导致耐蚀性降低。近几年有采用有机树脂对镀铬层进行封闭的技术,但该材料耐高温及性差、零件返修时影响镀层结合力。
产品表面即可呈现镀金(18K金、24K金)、镀银、镀铬、镀铜及各种彩色(红黄紫绿蓝)等镜面高光效果,此技术的诞生是继电镀、真空镀之后的又一项新兴工艺。这种技术广泛适用于金属、玻璃、树脂、塑料、陶瓷、石膏等各种材料。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