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量化真的是ERP的糟粕吗?
有的人认为ERP的i大糟粕是过度量化。但我认为,其实在,ERP实施的不成功,量化不够是一个关键原因,即标准性、数据化和流程化不足。
一、传统文化缺乏量化
文化讲悟性,讲点拨,同样的师傅,不同的人收获不一样。而西方讲理性,讲量化,讲可操作性,不同的人都可达到同样的结果,这是西方所认可的科学标准。ERP
ERP+MES
过度量化真的是ERP的糟粕吗?
有的人认为ERP的
i大糟粕是过度量化。但我认为,其实在,ERP实施的不成功,量化不够是一个关键原因,即标准性、数据化和流程化不足。
一、传统文化缺乏量化
文化讲悟性,讲点拨,同样的师傅,不同的人收获不一样。而西方讲理性,讲量化,讲可操作性,不同的人都可达到同样的结果,这是西方所认可的科学标准。ERP系统供应商编码技巧总结一、拼音与阿拉伯字母结合这种编码方式,比纯流水编码方式有了改进,用户不用去记忆哪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数字编码,而根据供应商的中文名字可以直接想到编码,即使不记得后面的流水码也没有关系。举个例子,诸子百家学说,都是灿烂的文化,但为什么只有法家所成功?这是因为儒、墨、道家等学说都是首先假设君主是圣贤的,经过人感悟和点拨,他会主动去实施各种德政。但很多君主都是普通人,甚至荒诞无忌。所以这些学说虽然会偶然有某一个圣贤的君主会实施,但传代后就注定不会成功,因为许多德政是无法量化的,它需要的是君主对人生的的历练和感悟。而法家的设立的各种制度,那怕君主是三岁小孩整个机制都会执行下去。这就和文化与西方文化中人治与法制,ERP中量化与非量化有惊人相象。
ERP为什么会在成功率不高?
1.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缺乏管理变革的能力和意愿,将精力放在技术问题。
软件公司往往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也不愿做这方面的投入。
2.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执行。
在ERP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引导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着标准化、数据化、流程化方向发展的思路,缺乏改变员工习惯的管理模式的方法,没有把ERP的实施当作一场改造人的运动,这是大多数ERP项目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从企业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不利于ERP成功实施的原因:
1. 认识有误区。
有不少企业错误地认为所有供应商的解决方案都差不多,所以主要看产品功能、比价格高低,而忽略了
i主要、也是根本的:是否具有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咨询能力和用软件产品提升业务流程效率的实施经验,当然还有实现知识和技能转移的培训体系、系统上线之后的长期维护和有效服务能力等等。因为ERP系统涉及了很多IT知识,不少的企业管理者对ERP项目有畏惧心理,常常听任IT技术人员去主导选型,或听任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人员去主导实施,在软件选型、供应商选择、实施者考察等方面缺乏管理高度、缺乏前瞻性。还有的企业高估ERP系统的作用,认为ERP系统的上线运行就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一旦发现ERP系统的价值实现还需要企业做很多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梳理、管理措施配套、组织架构调整等,就担心打破了原有的运营平衡会出现失控的局面,就觉得难以接受了……,等等。
1。方法欠妥当。
有些企业的选型主要由IT技术人员主导,很关注ERP软件的实现技术、产品功能,很关注软件的性、完备性,而常常忽略了“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提高那些方面的效率要实现什么样的管理目标”等
i主要的选型要求。很多ERP项目的夭折和不成功,实际上是从企业选型方法的确定,就已经可以预见到的。ERP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在实现标准化、数据化、流程化的过程中,也与员工们长期形成的不按标准。笔者不太认同中小企业对ERP项目采用招投
i标的方式来选型,因为招投
i标的主要目的是比质比价,适用于那些比较规范、能明确界定边界、不容易产生岐义理解、容易用定量和定性打分方式进行比较判断的商品或项目,而企业对ERP项目的理解、对自身问题的界定、对管理目标的预期、对涉及到很IT技术的处理逻辑和方法模型、对具体要实施的内容和难度,都很难用一种确定的模式来比较,特别是实施者和现场实施顾问的企业经验、实施经历、支持团队、知识库内容、资源协调效率、个人和团队积极性等等,就更难在招标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所以说对一个即将实施的ERP项目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质”!既然不能比质,剩下的就只有“比价”了,比价的直接后果就是ERP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对实施资源的低价值匹配!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