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的电涌保护器羊角形间隙,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防止雷击损坏设备绝缘而造成停电。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铝浪涌保护器,氧化膜浪涌保护器和丸式浪涌保护器。30年代出现了管式浪涌保护器。50年代出现了碳化硅防雷器。70年代又出现了金属氧化物浪涌保护器。现代高压浪涌保护器,不仅用于限制电力系统中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也用于限制因系统操作产生的过电压。1992年以来,以德、法
防雷浪涌保护器
刚开始的电涌保护器羊角形间隙,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防止雷击损坏设备绝缘而造成停电。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铝浪涌保护器,氧化膜浪涌保护器和丸式浪涌保护器。30年代出现了管式浪涌保护器。50年代出现了碳化硅防雷器。70年代又出现了金属氧化物浪涌保护器。现代高压浪涌保护器,不仅用于限制电力系统中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也用于限制因系统操作产生的过电压。1992年以来,以德、法为代表的工控标准35mm导轨卡接式可拔插SPD防雷模块,开始大规模引进到,稍后以美、英为代表的一体化箱式电源防雷组合也进入了。
按工作原理分类,SPD可以分为电压开关型、限压型及组合型。
⑴电压开关型SPD。在没有瞬时过电压时呈现高阻抗,一旦响应雷电瞬时过电压,其阻抗就突变为低阻抗,允许雷电流通过,也被称为“短路开关型SPD”。
⑵限压型SPD。当没有瞬时过电压时,为高阻抗,但随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小,其电流电压特性为强烈非线性,有时被称为“钳压型SPD”。
⑶组合型SPD。由电压开关型组件和限压型组件组合而成,可以显示为电压开关型或限压型或两者兼有的特性,这决定于所加电压的特性。
对于低压供电系统,浪涌引起的瞬态过电压(TVS)保护,建议采用分级保护的方式来完成。可在用电设备内部电源部分使用一个内置式的电源防浪涌保护器,以达到完全消除微小瞬态的瞬态过电压的目的。该处使用的电源防浪涌保护器要求的较大冲击容量为20KA/相或更低一些,要求的限制电压应小于1.8kv。对于一些特别重要或特别敏感的电子设备,具备第三级的保护是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保护用电设备免受系统内部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影响。
一级电涌保护器和二级电涌保护器的区别
浪涌保护器也称为防雷装置,是为各种电子设备、仪表、通信线路提供安全保护的电子设备。浪涌保护器可以在电路或通信线路外部干扰突然引起大电流或电压的情况下,通过通道在极短的时间内循环,防止电路中其他设备的浪涌损坏。
电涌保护器,交流50/60HZ,额定电压为220V至380V的电源系统中间接闪电和直接闪电影响或其他瞬时过电压过电流的家庭,第三产业和行业的浪涌保护要求。
雷电放电可以发生在云之间、云内部或云对地之间;此外,由于使用了很多大容量电气设备,内部浪涌成为供电系统(低压电源系统标准:AC 50Hz 220/380V)和电气设备的影响及防雷和浪涌防护的关注焦点。
云和地面之间的闪电放电由一次或多次单独的闪电组成,闪电携带一定值高、周期短的电流。典型的闪电放电有2-3次闪电,每次闪电之间大约有20分之一秒的间隔。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