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项目背景
池州市海绵城市区北至沿江路-清风路,南至永明路,东到平天湖大道-人民路-九华大-齐山大道,西到昭明大道-长江路-建设路-秀山南路-白洋河堤岸路下,总面积约18.km2。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据了解,目前
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化系统
监测项目背景
池州市海绵城市区北至沿江路-清风路,南至永明路,东到平天湖大道-人民路-九华大-齐山大道,西到昭明大道-长江路-建设路-秀山南路-白洋河堤岸路下,总面积约18.km2。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据了解,目前已协调市气象局在科技馆、文化公园、野1生动物园、海湖新区管委会布设了4个临时气象监测点位,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工作。为了更好地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建设海绵城市监测系统,实时在线掌握现场信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监测系统拓扑结构
池州海绵监测试点由传感层、传输层、平台层组成。传感层主要包括流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SS在线监测仪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在线采集流量、雨量、SS等信息。适应城市发展的弹性,不仅囊括“小海绵”模式消纳的降雨类型(中小型为主),也包括发生频次小但对城市正常运行影响剧烈的大型降雨及其他灾害性天气。传输层由RTU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读取和处理各类传感器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层。平台层主要包括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析,并以数据为基础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评估。2.6.监测系统拓扑结构
让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上海水规院赵敏华则认为,加强公众参与是试点城市高度重视的一件事,特别是在老城区,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向市民普及海绵城市的相关知识,解释海绵城市的功能,展示海绵城市的效果,这些工作对海绵城市在老城区的推广非常必要。
积极打造西部地区的样板
从2016年到2018年,我市将利用三年时间,在18平方公里新区和3.5平方公里老城区内打造海绵城市试点区,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的“西宁模式”,打造西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可推广的样板。通过自身的软件(或智能软件)系统,可理想地实现企业监控与调度系统对生产现场一次仪表的遥测、遥控、遥信和遥调等功能。
(作者: 来源:)